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起大江流(新作评介)评刘醒龙长篇散文《上上长江》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人民日报海外版 桫椤 参加讨论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母题。从《诗经》中的“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开始,写长江的诗文如同滔滔江水,绵延不绝。长江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象征,也正是在不同时代的审美表达中得到建构的。最近,刘醒龙的《上上长江》(《人民文学》2017年第10期)发表,不仅为母亲河再添新意,也以其厚重的分量成为文学史上书写长江的重要文本之一。刘醒龙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上都有不俗建树。我认为他在散文创作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博大深广的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融通了散文在抒发个人情感和实现公共担当之间的界限,作品散发出浓烈、深沉、幽远的精神气韵。
    从入海口走到发源地,对长江的全面考察是《上上长江》的缘起,也是构成作品的整体框架和脉络。说起来简单,但这一过程真山真水走过来,没有不凡的决心和毅力是完不成的;但这一路行走就为作品创造了最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支撑。作者考察长江的顺序构成了表达的时间顺序,即从吴淞口写到沱沱河。有了亲身经历的见闻,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抑或对历史和未来的想象,都带上了个人的体温。作为在长江边出生的人,作者着力发掘“我”与长江的关系,写出了一条个人意义上的长江。文中说:“母亲抱着我站在长江边时,母亲是母亲,长江是长江。只有当自己有了独立的灵魂,长江才会成为我们的母亲河”,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作者个人的心灵家园和灵魂寓所,个人情感与作为家国象征的长江有了血脉相通的联系。
    这种写法不仅迥异于某些“大文化散文”概念化的书写,更与普通的游记散文不同。尽管有对江水和两岸雄奇风光的描写,但作者呈现的不是以赏景为目的的肤浅审美,而是进入生命和历史的纵深中,触摸到的一条大河在个人和民族命运变迁中的神秘心跳,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丰富承载;讲究的结构、独到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和绵密的叙述,传递出的是作者面对长江时的复杂况味。在文中,长江拥有多重身份,这既是情感使然,更是作者的智见。感情里的长江有着温暖的色调,而作者以长江为线索勾连起中国历史,显示的是长江参与创造和见证民族史的庄严。从云南元谋人化石的发现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抢渡乌江,再到1998年抗洪抢险,发生在长江上的故事不仅记录着历史,也是历史本身。对历史的追溯是与作者考察长江时的行走方向一致的,逆水而动去追寻江水亦即历史的源头,这也是作者选择叙事结构的根据。
    借由对长江源的探寻而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做一次巡礼式的呈现,是本文重要的主题价值。当然,作者并不对史籍进行再求证,而用主体意识和情感审美复活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始作为核心力量被确认,并成为抒情的主线,使长江的历史成为一部人文精神的历史。木盆里坐着小小玄奘顺水漂流,李清照随赵明诚行渡乌江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欧阳修遭贬不忘诗文教化,张之洞临江凝望汉冶萍公司的炉火,陈独秀在江津感受历史的翻云覆雨……作者笔下的人物犹如暗藏在水下的桥墩,在江水之外托举起另外一条与之一脉相流的大江,即作为文化和精神的长江。在这条人文之江里畅游的,有见于传说及史书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也有在现实中砥砺拼搏的普通人,当然作者自己以及领受过长江精神熏陶的每个人都概莫能外。古人和今人在长江相遇进而合流,刘醒龙正是通过“人”写出了这样一条浩浩而来又汤汤而往的民族大河。
    散文是“人类生命最直接的语言文字形式”,《上上长江》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生命联系。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作为寄情的客体,作者对她进行了科学意义上的描绘和记录,使生命情感和人文价值的书写有了坚固的基石。假如不是被写进这部文学作品中,除了能引起专业人士关注,长江上一座座水文站日日重复的水文调查工作,一组组记录降水量、流量、泥沙含量,以及日本在侵华期间走长江从汉冶萍弄走的矿产数量等枯燥数据,永不会变得这样有情感色彩。作者在文中提供的知识还有破除迷惑、“以正视听”的作用,比如,流行于青藏高原上的著名藏药藏红花,90%种植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上。作者这一“揭秘”不仅能“惊掉一般中国人下巴”,而且藏红花在长江上一头一尾的存在,更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自然地理悠远而神秘的想象。
    个人情感、历史叙事与知识普及在文中形成互相限定的力量,作品充盈着言之有物但不呆板、真情流露而不空泛的文学特质,强烈的精神冲击感使其远超惯常的书写,这对于并没有多少文体规范的散文来讲是有创新意义的。《上上长江》起于自然的长江,经历个人的情感寄托,止于中华民族人文传统乃至人类精神世界的建构。这也体现在新颖的题目上,复杂的词性搭配使“上上”二字耐人寻味,循着长江河道由中下游平原而至青藏高原,俗语就是“上”,是一种亲历亲为的行走;而“上长江”又与下游相对,更有民族精神之源的寓意。从另一个角度上,“上上”二字又可以理解为长江在作者心中至高的位置,充满个人对长江以及以长江这一“图腾”式民族象征的敬畏——从这个角度上,《上上长江》可看作当下弘扬传统文化、向读者提供中国想象、传递中国精神的文学范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