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新时代的好故事从何处寻寄语当代电影编剧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人民日报 任姗姗 参加讨论

    559.11亿,中国电影再度交出漂亮成绩单。这是一个有温度有含义的数字。某种程度上,读懂它,也就读懂了中国电影的成绩与短板,读懂了中国故事与电影发展的深切勾连。
    斩获56.83亿票房的《战狼Ⅱ》让众多观众热血沸腾;直面历史伤疤的《二十二》成了票房破亿的现象级纪录片;《芳华》《妖猫传》两部“第五代”导演新作烧热贺岁档……回望2017,我们发现,不断扩容的市场,不仅意味着数字增长、银幕延伸,更渴求精彩的中国故事来支撑。
    作为一剧之本的编剧,如何为大银幕输送好故事?在创作链条中最具首创精神的编剧,如何与资本逻辑共舞,做出新时代的文化表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电影电视评论周论坛,成为编剧、评论家、理论家三方求解的话题。
    文学精神是电影核心竞争力
    “我们一些电影叙事重故事、轻人物,经典类型的叙事经验仍然是中国电影的短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在会议发言中说。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听到如此评价。电影《老炮儿》上映时,导演管虎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的小野心是给中国电影史留下几个人物。因为我们的电影大多数老谈故事,故事之后是IP,然后是赚钱,这几年几乎想不到留下什么人物。”这似乎也不只是电影的难题。2014年,我采访编剧高满堂,同样听到类似的感慨:“回想这一年的电视剧,你能记住哪些人物?大多数都是类型化的,个性面貌都差不多。但我们今天能忘记李双双、李有才、梁生宝吗?我们现在都在开着情节的列车狂奔,但人物还留在始发站。中国每年有一万多集电视剧,留不住人物形象,是个问题。”
    一方面是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是情节的碎片化、段子化,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一些由热门IP改编的影片,主人公的台词直接引用原著,有的甚至直接引用网络段子。段子消费了观众的情感和关注,故事的情感表达和叙事逻辑却变得零碎不堪、气若游丝。还有的以主观式意愿、情绪化表达、意向式拼贴,以场面、技术和明星,取代故事主体。一部影片看下来,除了场面、段子就是明星面孔,剧情和人物难以让观众留下印象,就更别提情感共鸣甚至审美体验。
    造成碎片化和轻人物的原因有多方面。市场偏重题材、偏重故事,对传记电影缺乏热情;而回到剧本,编剧缺乏精耕细作,对生活的体认提炼不足,难以塑造真正俘获观众的人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在论坛上讲,他经常接待编剧和导演去法院体验生活,一些创作者走马观花,了解一下整体情况,开个座谈会,就回去创作了。“比如写《纸牌屋》,如果对政权体系的了解不够深,即便有再高的编剧技巧,也很难写到深入人心。这是创作者自身的问题。”
    碎片化和轻人物,还意味着对文学的背弃。“文学语言是想象的起点,电影语言是想象力的终点。没有文学性的电影就如同无源之水。”《滚蛋吧!肿瘤君》的编剧袁源举了《红高粱》《芳华》《心理罪》《星际穿越》做例子,她认为优秀影片大多脱胎于严肃文学,网络文学带来影视界IP“高烧”,网络文学的碎片化、快餐化等弊端同步被移植到电影创作中,值得警惕。
    电影虽然具有经济属性,但毕竟是内容产品。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艺术表达、意蕴传递,是电影的内容属性,也是文学的精神要素。优秀电影总是站在文学巨人的肩膀上,它们不断提醒后来者:文学精神、文学气质始终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