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评论家 这是一本书首发式的研讨会,我觉得它的意义远远要大于一本书的首发式,同时它也是对浙江文学一次特别的检阅。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是浙江省作协很重要的一项举措,从1998年开始评“文学之星”,将近20年过去,评的这些青年“文学之星”一个个都成为了主力,成为了骨干。今天不管是看浙江的创作,还是看全国的创作,都能看到这些“文学之星”的身影。这支队伍也是实力雄厚,很壮大的,甚至是一个很庞大的文学浙军的队伍,但这涉及到不同的创作,有小说、散文、评论、诗歌、科幻,其中还涉足影视。通过这本书我的确感觉到浙军是当代文学一支不可忽视的文学队伍。 19位“文学之星”今天来了11位,他们的文学成长和他们的文学成就、文学成绩,显然与这样一个文学举措是有关的。“文学之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例,它在文学运行过程中起到一种助推的动力作用。我们面向未来有很多新的因素,都值得“文学之星”这样的举措去关注,因为这种新的因素也会使我们的“文学之星”举措空间会越来越大,生机也越来越强。所以我也期待浙江省的青年“文学之星”越来越星光灿烂。 韩春燕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评论家 浙江是一个文学大省,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浙军强大的阵容。整本书表现了它的完整性、丰富性,里面体现了包容和开放。作为一个刊物的主编,我需要了解国内一些有文学才华,有潜力的作家,纳入到我们的范围内。所以这次来我也想认识一下浙军的新生力量,来作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我看到的这些作品,创作上拥有先锋性、探索性。浙江的作家思想能力都挺强的,可能跟处于富庶之地有关,对于中国当下现实的变化可能比东北了解得更多,反映得更迅速。尤其哲贵可能因为是在温州,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非常有成效的富庶之乡,对于那些成功者的心路历程,在中国当下现实中所处的状态更加了解。我有一个建议,浙江可能浙江创作队伍比较强,我们评论家队伍的建设是不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对于本省的作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推介。 彭学明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作家 整体来说在座的浙江“文学之星”不仅是浙江的“文学之星”,都已经是中国的“文学之星”了。浙江文学整体的质量是很整齐的,作家队伍也很整齐。浙江的作家队伍相比其他省份更年轻、更具活力、更具冲击力,“70后”“80”后在浙江唱主角,不像其他省都是“50后”“60后”唱主角。这是最可喜的现象,体现浙江文学的生命力、活力和潜力。 浙江作家作品整体的质量都是干净的,一个是艺术质量是干净的,文字是干净的,主题表达也是干净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作家创作的态度、创作的理念是值得我们点赞的。比如艾伟的《乡村电影》,借放电影这么一个壳,写的是一个乡村孩子的童年生活、童年视野、童年社会,使整个乡村胶片呈现出正直肌理和人性的肌理,这就有了深度、有了厚度,也有了高度。赵柏田《扫烟囱的男孩》呈现出的是一个少年家庭的家庭景象,平淡日子,但确实色彩鲜明,景象万千。洪治纲的批评有浙江人文温润的情感在里面,他的批评又具学理性,又具前瞻性,又具独特性,但是又具关怀性、关照性。夏季风用具有现场感的片断书写马兵出狱后的几个片断,心理描写特别棒,显示了作者对生活发现和表达驾驭的能力。海飞的《干掉杜民》充满他作品语言的张力和情节的磨砺。海飞的语言是极为朴素的,但是却特别生动,也特别精准。还有多位作家的作品透露着厚重的人文情感,让人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