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的理念传承 这本书虽成于将近30年前,但并不因时间久远而过时,也不会因为它只是针对闽东这样一个相对偏远落后的局部地区而丧失其普遍性意义,原因在于本书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脱贫”理念的传承与对现实扶贫的借鉴,并不会因年代的星移而衰减。 第一是“精准扶贫”的方略,也就是“扶持谁”的问题。早在1988年闽东九县调查中,习近平就提出了“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这里实际上强调的是扶贫的针对性——当前“精准扶贫”针对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建档立卡”,从而实现扶贫的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在某种程度上是习近平当年在宁德地区搞脱贫的总体思路的延伸。 第二是通过加强基层党建来扶贫的思路,也就是“谁来扶”的问题。当年,习近平敏锐地洞察到,贫困地区致富难的重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了,更有甚者认为“包产到了户,不要党支部”——这与党的十八大以前部分基层党组织普遍出现宽松软的局面何其相似。在习近平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宁德地区逐步重新树立了“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党支部”的理念,使农村党组织成为“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正如当年的宁德实践,现在全国范围内共选派了77.5万名驻村干部和19.5万名第一书记,通过驻村帮扶,实现对贫困村驻村帮扶的全覆盖,让驻村扶贫“下得去、待得住和真扶贫”。 第三是扶贫模式的创新,也就是“怎么扶”的问题。当年习近平对“闽东经济发展的六对关系”做过深入分析,颇有点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的格局。其中,关于正确处理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习近平当时就已经认识到用“开放”带动扶贫的重要功能,通过开发资源和开放市场,实现畲族地区脱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与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实现从“别人给钱”到“自己赚钱”的转变,其内在思路是完全一致的。现在“劳务输出脱贫”的创新模式,即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市民化来推动贫困户脱贫,也可追溯到当年习近平对宁德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脱贫的实践。 记得小时候,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冬天跟着牛尾巴走,眼见牛拉下一泡屎,便纷纷鱼跃上去——用粪便的余温来采暖。几十年过去了,如是场景,早已一去不复返——即使是在现在最贫困的地方。5年来,全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这意味着每年有1200多万人口脱贫、每个月有100万中国人脱贫。虽然在扶贫脱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个成就与别的国家比起来,恐怕也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从传承“摆脱贫困”治国要略的意义上说,习近平的《摆脱贫困》虽是旧作,却不啻为一部新著矣。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