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摆脱贫困》的治国要略与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人民日报海外版 冉昊 参加讨论

    
    
    《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最早出版于1992年,它是习近平1988年到1990年担任中共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29篇重要讲话和文章的合集。
    其时他才35岁,作为年轻的地委书记,可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理应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派,但这本书读下来,却是如饮甘饴的风格,而涓涓细流中仿佛暗藏着一股力量,使泉石有声,铿铿然而余音无穷。这股力量究竟源于何处,能够如此深厚而弥坚?
    平实而有根据和方法
    文笔实,是这本书鲜明的特点。虽然本书的核心是讲宁德作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摆脱贫穷,但读起来没有空而无物的大道理,或是高高在上般颐指气使,只有简单平实的大实话,全然感受不到书的作者是主政一方、年轻有为的领导,而更像是一位语重心长的大哥哥坐在身边,与我们谈心。如谈到秘书工作时习近平说要努力做到“五不”,即“不自恃、不自负、不自诩、不自卑和不自以为是”,朗朗上口却切中要害。
    习近平善用比喻,他用“滴水穿石”的故事形象比喻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并由此联系到为官一方不应当急功近利,“不需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依据牢,是本书的又一亮点。别看当时的习近平年纪轻轻,写文章却是有理有据。一面是用数据做支撑。当谈到宁德地区的畲族贫困人口问题时,畲族贫困户多少、占比多少、脱贫率多少,作者对这些数字了如指掌,看得出他早已将这些世情民情内化于心,而不是“赶鸭子”般地仓促罗列到文章上去的。
    另一面是有历史沉淀和理论深度。这本书既有历史典故,又有对经典文献恰到好处的引证。讲做县官的重要性,用海刚峰“官之至难者,令也”的名言做旁证;谈做官的动机,却举出李白、杜甫官不过五品,说明做事留名与官阶大小并无必然联系等。在分析“为官之德”时,习近平引用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原始氏族社会中酋长的道德传承性的论证,指出道德的力量之于人性的普遍价值,由此引申出对共产党领导干部道德水平要严格要求。
    方法好,体现了这本书的实际功用。这个“好方法”并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而是习近平当年做地委书记时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调查研究。习近平认为这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提高领导威信的必要条件——因为领导的威信“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
    为此,习近平甫一上任,就花一个月跑遍宁德地区九个县,针对闽东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交杂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弱鸟如何先飞”的战略发展思路。他密切联系群众和调查研究的这个法宝,与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以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群众工作法则一脉相承。他将这种务实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一直坚持下来,才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