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乾隆眼里的“西洋镜”读罗山《职贡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汇报 唐骋华 参加讨论

    
    《职贡图》
    罗山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史上称得上雄主的君王不少,但是像乾隆那般自恋,几乎要将“雄主”二字刻到脑门上的,着实不多。终其一生,乾隆写了四万余首诗,其中有相当比例属于自我歌颂,吹捧自个儿的“十全武功”。他命人编制《西域图志》、编纂《四库全书》,目的虽然有好几重,但展示大清在其治理下寰宇一统、文教兴盛,是重要动机。《皇清职贡图》的诞生同样如此。
    所谓《职贡图》,就是为外国进贡使团画像,并辅以介绍性文字。说白了,是将老外画下来,再加几句图片说明,好让天下臣工知道他们长什么样、有哪些风俗,类似于上海人说的“看西洋镜”。
    乾隆对于“西洋镜”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搜罗历朝历代的《职贡图》,还加以品评。例如,乾隆讥讽《梁元帝职贡图》:“诏令所行,不过千里,民户着籍,不盈三万,岂尚有番夷朝贡之事!”梁朝那点巴掌大的地方,番邦会瞧得上?什么朝贡,你就吹吧!言下之意,我大清王朝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啊。
    于是公元1751年,乾隆下令各地督抚为当地少数民族,及有来往的国家之民族画像,然后汇总给军机处,制成《皇清职贡图》。从中可一窥乾隆的野望:历来《职贡图》只记录外国使臣,乾隆却将“世界各民族”悉数纳入,大有“普天之下皆受皇恩”的潜台词。
    所幸乾隆的态度还算端正。他要求臣下细致考察,画像要符合原貌,描述要真实可信,千万别弄成神神叨叨的《山海经》。因此,《皇清职贡图》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材料,让我们得以了解清朝中期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尤其是“域外卷”,读来既长知识,又有趣味。罗山新作《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即围绕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
    域外卷收录朝鲜、安南(今越南)、日本、琉球、英吉利、法兰西、匈牙利等国情形,横跨欧亚大陆,内容丰富。这些国家,我们不妨以“儒家文明圈”为界,分成内圈和外圈。从罗山的研究来看,圈内圈外,《皇清职贡图》传递的信息和态度是有极大差别的。
    构成“内圈”的朝鲜、日本、安南等国,与中国有上千年交往,且深受儒家文明影响。因为熟悉,编撰者对其历史、风俗的记录比较准确详细。也正因为熟悉,难免带着刻板印象。例如,编撰者一方面对它们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表示赞赏;另一方面又称朝鲜人为“高丽棒子”,说安南人和日本人“夷性狡诈”,等等。这种姿态,体现了“天朝上国”俯视“蕞尔小国”时的优越感。
    对外圈的介绍就简略得多,而且充满错误。《皇清职贡图》是这样描述英国的:“(英)吉利,亦荷兰属国夷人。”英国成了荷兰属国,简直是开国际玩笑!值得追问的是,这个国际玩笑是如何产生的?
    罗山分析,早期到东亚的欧洲人,多来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他们是第一批和清朝官员打交道的洋人,也是向中国传递欧洲风土人情的“二道贩子”。当乾隆下令绘制《皇清职贡图》,当地官员就询问这些二道贩子有关英国、法国的情况。十七、十八世纪,荷兰跟英国争霸权,荷兰人对英国肯定没有好感。所以不难推断,“英吉利是荷兰属国”的说法出自荷兰人之口。他们趁机贬低对手,而负责收集信息的清朝官员由于缺少其他渠道,就采信了。
    描述法国的文字同样令人发噱。编撰者竟然说法兰西国“初奉佛教,后奉天主教”,还占据澳门,错得匪夷所思。究其原因,诚如罗山指出的,收集者信源有限,只依赖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而后者出于各种动机,经常扭曲信息,误导清朝官员。从这个意义上说,《皇清职贡图》反映的,更像是葡萄牙人、荷兰人想让清朝人看到的外部世界。
    那为什么清朝官员无法多方查证呢?要知道,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已开启一百多年,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的足迹遍布全球,英国人、法国人正后来居上。欧洲人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呈爆炸性增长。
    可惜的是,明清两代对海洋没多大兴趣,“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基本停止了对外探索。中国人的世界观陷入停滞。到乾隆下令绘制《皇清职贡图》的17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势头正猛,法国也加紧在印度扩张,清朝官员却仍然只能通过葡萄牙、荷兰等国商人获取零星信息。他们并不觉得应当实地考察一番。
    反正皇帝满意了。1761年,为庆贺皇太后70寿诞,乾隆命令绘制《万国来朝图》。罗山注意到,图中的外国使臣拷贝自《皇清职贡图》,连配色都没变。看来,乾隆只沉浸于“万国来朝”的繁荣,而无意睁眼看看“皇清”以外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