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开创的一支“荷花淀派”,以清新明丽、诗情画意的风格,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尤其是《白洋淀纪事》中的《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的苇》等篇目都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呈现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战的画面和隽永的风土人情,至今深受读者喜爱。到了晚年,仍笔耕不辍,有《芸斋小说》和大量散文、杂文问世。 作者段华的《荷花的光影》一书书名即源于“荷花淀”,这是他写下的一部特别的“孙犁之书”,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勤奋、睿智、正直的晚年孙犁。段华是《孙犁全集》的编校者之一、《孙犁年谱》的作者,同时也是和孙犁先生相差五十多岁的忘年交。读孙犁作品40年,与孙犁交往十几年,在这部小书里,段华除了缱绻的回忆、纪念文字之外,还叙述、辨明一些文学史实,钩沉孙犁作品版本著录,提供了不少散佚集外的第一手书信和史料,因而对孙犁作品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段华小时候在父亲的书里读到《荷花淀》一文,被其优美的文笔迷住,自此与孙犁结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机缘巧合之下,还是中学生的段华利用暑假,从河南淮阳的小县城去天津看望孙犁先生。孙犁先生当时已逾70岁,独身一人居住,他退休前在《天津日报》工作,以文艺副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一直非常关怀青年的成长,因而对段华的到来也很欢迎,和这个爱好写作的中学生恳切地谈了如何作文与做人。段华还把家乡的民间艺术玩具泥泥狗送给孙犁,孙犁很是高兴,还把这件事写进了小说里。后来,段华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因地之便,常常拜访孙犁先生,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交。 段华收藏了诸多孙犁的作品版本,在《荷花的光影》中悉数评述。孙犁先生本人也热爱读书,晚年还有一本特别的作品《书衣文录》,就是来源于他在给书包书衣时,在书衣上写下的文字,包括书的来源、版本、阅读感想等,不经意间成了他特有的“书衣体”。在和段华及其他人的书信往来中,也常常交流读书、买书的心得意见(参见《芸斋书简》)。他建议段华“多读中国古籍”,“只读翻译作品,解决不了写作问题”,但“也不能只读古书,还应当以新潮书籍为主,藉知世界文化现状”。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先生认为,这体现出孙犁也像鲁迅一样,一直在中西文化之间做着微妙的平衡和调整。 孙犁一生对真善美有着不懈的追求,但其相当多的代表作品诞生于文学服务政治的特殊时代,因富于浪漫主义美学色彩、政治宣传属性不是很浓厚,一度被边缘化和低估,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现代文学史的重新衡量,才日渐获得更为充分、专业的研究,其文学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提升。然而,少有人能像段华这样,与孙犁本人有密切的接触。他以一个晚辈的目光,注视晚年孙犁的“常情”,看到久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他被遮蔽的一面,也看到一个普通独居老人的病痛和孤寂,看到他对市场化文坛怪状的不满。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孙犁,保持着一个作家的风骨和知识分子的品格,同时又是入世的,不是象牙塔里的人,对历史和时事都有着关注。《荷花的光影》虽非学术研究,但记录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接地气的写作”,这是我们的时代所依然需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