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巴金故居举办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巴金爱人的未刊稿首次向公众展出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光明日报 颜维琦 通讯员李娇 参加讨论

    光明日报上海1月9日电(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李娇)“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巴金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对于妻子的描述。作为巴金先生的爱人,萧珊是一个灵魂有着多面的色彩、思想进步且敢作敢为的现代女性。1月8日,值萧珊百岁诞辰之际,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首次换展,以纪念展的方式,缅怀这位“心地善良”的女主人。
    萧珊(1918-1972),翻译家,巴金先生的夫人。肄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后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物,担任《上海文学》《收获》杂志义务编辑。著有《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萧珊文存》等。译有《阿细亚》(屠格涅夫)、《奇怪的故事》(屠格涅夫)、《初恋》(屠格涅夫)、《别尔金小说集》(普希金)等。
    此次展览重点展出萧珊的手稿及刊物影印件,反映其与丈夫、子女交流的生活点滴以及著译成就。抗战时期,萧珊的随笔作品《在伤兵医院中》《在孤军营中》《沪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记下与民族共艰危的不屈经历,文字里洋溢着坚定、乐观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萧珊写下《幸福的会见》《在刘胡兰烈士的故乡》,以及描写药店营业员劳模事迹的《亲人》等,萧珊以富有个性的笔调写出自己对新社会的理解以及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经历。
    作为巴金的夫人,萧珊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先生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她的文学功底、翻译水平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视。巴金曾这样评论萧珊的译笔:“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巴金故居的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是萧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购买、赠送给女儿小林的礼物。在此次展览四个译作展柜中,不仅有《阿细亚》,还有《初恋》《小姐——乡下姑娘》《别尔金小说集》等作品的手稿,端丽娟秀的文字、遍布稿纸的圈叉涂改,诉说着一个译者的心血,有的译稿上面还有巴金修改和增补的手迹。
    此次纪念展亦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了20世纪60年代萧珊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如《萧珊自传》、《王平和苏强》(又名《两个男孩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我怀念城门公社》等,记录着融入新社会、紧跟时代脉搏的萧珊在创作方面的眼光和努力,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代知识女性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足迹。
    作为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巴金故居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萧珊的足迹。她与巴金相濡以沫、忠贞不渝的爱情,她对子女倾情奉献的母爱,她美丽端庄的形象、生活中的点滴引发诸多读者的好奇。
    本次展览精选多幅萧珊的珍贵照片,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20世纪60年代,集中展示萧珊跌宕的一生。萧珊和家人的生活点滴,则在萧珊的日记、致儿女的书信中,一点点组合丰富起来。纪念展亦展出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以及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和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观众可在此触摸到一个曾经生活着的萧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