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清明,王蒙在河南开封参加上河园晚会。是夜,灯彩盈天、歌舞动地,周围是兴奋愉快的笑脸。合唱队开始吟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今日之沉醉与历史上曾经的繁华与美好重叠,让王蒙情难自已、热泪盈眶:“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一辈子、下下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 近读《王蒙谈文化自信》(人民出版社),不由被这一段文字带入情境,意会到我们文化的难以言说之美。 很多读者都意识到本书作者王蒙的双重身份,他既是著名作家,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等名篇的作者,同时他还担任过文化部部长。书中,他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谈论传统与现代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既有作家的感性、渊博的文史知识,也有曾为文化部部长的理性思辨和宽阔视野。 该书虽不是正式的学术理论著作,但它所集纳的王蒙10年来关于文化自信的20篇主题文章、演讲及接受采访的文稿,却从各角度多方面探讨了文化自信问题。集纳连缀散见于各章的精彩段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富有逻辑脉络的理论架构。 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归结为最根本的自信,王蒙对此非常认同。因为中华民族的自信,首先来自于我们有一份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讲道德仁义的心性之学、传统价值;仁德礼义廉耻的治国思想;反对极端主义的中庸之道;反求诸己,从我做起等。 文化甚至在传统政治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儒家的观念实际上是“文化立国”,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包含着客观规律,也包括了民意、民心、道德。文化做得好,政治才搞得好。于是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奇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统一起来了,把天性、人性、为政、道德、信仰和终极追寻统一起来了。 传统文化不仅能凝聚与动员本民族,同时能在国际社会赢得好感、友谊、理解、尊敬乃至热爱。文化最首要的不是实力,而是它的有效性、质地性、成果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文化是花朵、是魅力、是精神、是瑰宝,是记忆也是预见、是形象也是品格,是民族的又是人类的骄傲与财富。 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想和人心结合,就不能来自书本、理论或是国外的说法,它从传统文化中开掘资源,根据的是历史、文化、生活,尤其是人心。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就是向世道人心喊话,让价值观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民族的凝聚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