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作家张翎:书写另一种版本的中国故事(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人民日报海外版 邹雅婷 参加讨论

    
    赞美泥土般顽强的女性
    对灾难、创伤、疼痛等主题的关注,堪称张翎作品的一大特点。这与她长达17年听力康复师的从业经历有着莫大的关联。她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少退伍老兵和难民,战争和灾难毁坏了他们的听力,更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痛。“我想写的并不是灾难本身,而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裂变,以及灾难过后人们如何重新站起来。”张翎阐释道,当灾难把人逼到墙角时,人会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状态,人性的光辉和弱点都会一览无余,这是很值得挖掘和书写的。
    2017年7月出版的《劳燕》是张翎首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小说以抗战时期位于温州玉壶的中美合作训练营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燕的女子的传奇故事。“这是一个特别顽强的女人,什么样的委屈和耻辱都能承受,就像泥土一样,把最脏最耻辱的东西转化为营养,还能够滋养万物。哪怕踩上一万只脚,吐上肮脏的唾沫,雨水一来,泥土里照样能生长出美丽的花朵。”张翎说,《余震》里的李元妮,《金山》里的六指,《阵痛》里的勤奋嫂,其实都有这样的影子,阿燕更是把这种形象推向了极致。透过阿燕这个角色,张翎展现了人在面临绝境时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赞美了我们民族的女性从苦难涅槃的那种生生不息的强韧生命力。
    海外华文创作生机勃勃
    在当代世界华文文学史上,张翎与严歌苓、虹影一起被誉为引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三驾马车”。对此,张翎表示,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早已不止“三驾马车”了,比如陈河、陈谦、袁劲梅等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家。整体的作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题材和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海外华文作家是庞大的汉语文学版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普遍,海外华文写作也会成为一种持久而繁荣的文化现象。”
    不过,在交通和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海外”对一个作家来说越来越只具有居住地和邮政地址的意义。凡是用母语写作的海外作家,笔下探讨的话题必然无法割裂与故土的关联,尽管可能会比本土作家更多一些国际视角。因此,张翎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强调“海外”这一标签。无论一个作家居住在哪里,写作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个孤独的过程,作家必须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被大众意识所同化磨蚀,努力发出自己个性化的声音。
    热闹多元的当下中国
    过去,张翎一直回避写当下题材,她认为自己错过了中国最热闹最跌宕起伏的三十年,无法像根植故土的那些作家一样准确地抓住当下的精髓。随着回国的次数增多,在国内逗留的时间变长,张翎有了更多的机会近距离观察中国社会。她逐渐增添了勇气和信心,迈出“写作生涯中最为冒险的一步”,尝试书写当下的中国。“我意识到旁观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我可以写出另一种版本的中国故事。”
    谈到对当下中国的印象,张翎用了几个关键词:热闹、速度、多元。不论是横向跟西方国家比较,还是纵向和张翎所成长的年代相比,当下的中国都显得更加热闹,充满活力。速度则体现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上,比如支付方式从现金到信用卡到支付宝,通信方式从邮件到QQ再到微信。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也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特点。“与我们那个年代不同,现在没有哪一种时尚、审美能够统领全社会。阅读方式上也一样,过去某几本书能够轰动全民,现在读者群越来越分化,大家各有所爱。”张翎感慨道,当下中国的一切尚在不停变化中,没有凝固下来,可以说是“尘埃尚未落定”。
    张翎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当下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如《死着》《都市猫语》《心想事成》等。“我抓住时代洪流中的几个碎片演绎成小说,不一定能折射全局。但这几个碎片必须是真实的,与当下社会环境相契合,这样我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