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下困扰民众的普遍难题。除了依赖医学治疗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让民众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疗”?2018年一开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在北京涵芬楼、北大博雅国际酒店连续举办了两场《思考文化医学》分享会。分享会上,资深外科大夫、桂林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老师、《思考文化医学》作者骆降喜为读者、嘉宾乃至医务工者介绍了“以文化心、借心化病”的“文化处方”,提出了与科技手段不同的自然医疗的道路。凤凰网国学频道直播关注人数达17万,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沿着文化做医学,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长处。《思考中医》《走进中医》《战胜癌症,从“心”开始——骆老师对话“癌政委”》等图书都小有名气。在《思考文化医学》中,作者骆降喜讲述了他的经历和彻悟,以及在治病救人过程当中的几个典型案例。骆降喜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本来出生于中医世家,却去学了西医,20多岁时身患癌症合并肌无力(俗称“渐冻人”),此后经历了三次开胸、四次转移,屡战屡败。走投无路之时,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解剖学老师,骆降喜潜心研究国学经典,彻悟生病之因,认识到“治心病”才是治病的根本。此后,通过“文化医学处方”进行自救并救助他人,和病魔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复的斗争,为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带来了福音和转机。 何谓“文化医学”?骆降喜在书中说道,大凡治病无外乎两种力量,一是“内力”,一是“外力”。所谓“内力”,来自人们内心的精神力量,是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死观紧密联系的,是与文化有关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医疗功能。所谓“外力”,着重于被动接受的各种治疗,比如手术、药物、放疗和化疗等。骆降喜治病总是先通过“话疗”,打开心结,寻找病因,治疗心病;再开瑜伽、太极等“运动处方”,进行“体疗”,最后才是“药疗”。骆降喜主张从文化层面反思医学,寻求医疗的新思路、新方法,突破医疗唯科技论的思维,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将文化化为医疗的力量,让文化具有医疗的功能。 《思考文化医学》的总策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裁姜革文告诉记者,之所以决定出版该书,一是该书作者用文化作为处方治病,尽管古已有之,但是,明确地用“文化处方”这个概念表达出来,还是第一次。文化能够防病、治病,“文化医学”作为概念提出来,也是第一次,有创新意义。二是该书作者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案例。骆降喜老师是学西医的,做过外科医生,做了20多年的解剖学的老师,几次死里逃生,就是依靠文化的力量治愈自己的,并且不断治愈了很多人。该书通俗易懂,用文化作为手段,又有过硬的基础学科作为支撑,可信、可行。三是文化医学可以减轻医生的压力,提高治疗效果,无疑是值得传播的。 在姜革文看来,《思考文化医学》的亮点在于有丰富的案例。“现代医学认为,膜性肾病是治不好的,更不要说膜性肾病的人能够怀孕生子了,而文化医学改变了这个观点。”文化可以防病、治病,甚至可以救命。这里的文化,指狭义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文化医学和科学医学一道,组成了完整的医学板块,共同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出版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反思之后,对自己认定的道理,做到知行合一。希望普通读者,还有医学院的老师、学生阅读这本书,知道将来治疗的顺序:话疗、体疗、药疗。健康中国,用什么办法能够最有效、最便捷地达到我们的目的?那就是从文化入手,让文化入心。”姜革文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思考文化医学》这本书中有所受益。 “骆降喜老师的文化医学,当下尚不完备,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需要完善。骆降喜老师本身、骆降喜老师用‘文化处方’治愈的患者,所构成的总体数量还不够大。但是,我看到了曙光,看到了突破,” 姜革文补充道,“今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将出版骆降喜老师文化医学的更多案例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