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本文献:重新审视社会历史 鱼鳞图册只是张涌泉“写本文献学”版图中的一角。 在这位以研究敦煌写本而闻名海内外的学者看来,宋元以来的民间文书与敦煌写本时间相承、内容互补,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是一块亟待开采的宝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与古村落、古民居相生相伴的民间文献面临湮散的危险。 2013年,张涌泉拿出个人科研经费在浙江南部购得各类契约文书1万余件,其中明代契约文书就有70余件。此后,在浙师大的支持下,民间文书的收藏规模逐年提升。如今,在浙师大契约文书博物馆近十万件文书中,最早的一件文书书写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最晚的则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域涉及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云南等省,买卖、借贷、分家、立嗣等各种民间生活实态都有所体现。 打开一卷定名为《惊天雷》的诉讼文书,呈状、供词、县衙的批文、衙役的禀文以及相关的契约、地形勘绘等相关文献皆在其中。仔细梳理文书,不难还原这场发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前后长达五年的土地纠纷。 “在这些民间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行为,而不是抽象的制度。了解这些民间文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而且可以让历史与现实非常密切地结合起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希望,学界能够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民间文献,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历史。 “民间文书体现了民众内心世界的种种渴求。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原生性的民间文书,观察民众如何相互交涉、竞争以及怎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就能感受到民众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认为,只有真正地了解民众、体贴民众,才能从民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圣华介绍,为了保护、利用这些民间文书,浙师大一方面正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杀虫、装裱、修复、数字化等工作,一方面已着手影印出版《浙江鱼鳞图册汇编》《浙江契约文书汇编》等图书,并将建设“浙江鱼鳞图册数据库”“浙江契约文书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使之可以为学术界所共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