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10日,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2017年年会暨第30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大学版协30年来的工作及大学出版社成立30年的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会议期间举办了大学出版论坛及编辑论坛。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中宣部出版局图书处处长何瑞,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以及来自全国各所大学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出席此次会议。 邬书林在会上发表了《新时代的大学出版》讲话,他表示,大学出版要按照变化了的时代来看待出版社的办社宗旨,要有新作为、科学的定位、高远的追求,把基础性的事情做好。要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出版的作用。抓住信息时代革命性的历史机遇,采用新技术提高新服务,利用新技术做好出版融合、提高出版质量。 宗俊峰指出,大学版协会员单位的数量已从1987年建会时的81家发展到114家;大学出版业已从建会时的“体系初步形成”,发展为以出版多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文社科、自然科技等学科齐全的教材、学术著作和社会读物,图书和音像电子、数字网络各种出版形式并举的大学出版完整成熟体系;出版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按新书出版数量算,增长超过了14倍,走向了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学出版业已成为国家出版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这30年间,大学版协一直融入在改革开放、深化出版体制改革、融合创新发展的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把牢做好政府主管部门的助手、出版社与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全国大学出版社交流协作、共同发展的平台的定位和功能,努力团结和组织全体大学出版社做好出版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健康快速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大学版协将继续扎实工作、创新工作模式,为大学出版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服务。 可以说,大学版协的30年,同时也是大部分大学出版社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30年。伴随着教育政策和出版管理政策的变化,多数大学社逐步发展为以学术出版为主体,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发展格局,顺利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强化了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大学社仍面临着不少难题:教材教辅市场竞争格局渐趋稳定,求增量难度加大;招投标恶性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数字出版探索困难重重等。此外,还有人才流失、体制机制僵化等管理难题。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回归初心成为很多大学社的选择,坚守高品质学术出版,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推出有市场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经典译丛”“财政政治学译丛”“世界资本经典译丛”三个学术著作系列,第一批近30种,2/3品种市场销售良好,整体经济效益较好,弥补了教材板块的缺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年磨一剑推出《杜威全集》,《中国文字发展史》2017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9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产品等等。此外,出版社也在通过深入院校、完善代理制降低对大中盘的过度依赖,获得更多自主权,寻找更大市场空间。 针对2018的出版工作重点,许正明在会上提到,2018年总局将继续推进重点主题出版工作、重大工程规划与重点基金项目、公共服务、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出版管理等工作。包括继续增补“十三五”国家重点项目、开展三个一百重点工程评选、扩大图书制作与制版试点的范围、大力压缩平庸选题等。何瑞补充说,大学社应注重对产品线进行梳理和规划,集中精力在优势板块,跟进国家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学术成果,推出彰显大学学术品位和价值的图书。在进行重大项目选题策划时要精准,如进行改革开放40周年选题策划时,在对40周年发展成果进行回顾外,要注重对近年来我国较其他国家取得的先进成果进行研究、总结,关注当下。 大会还举办了编辑论坛,论坛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吕建生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在论坛共同发布《新时代编辑出版职业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出版人对自身职业勉强满意,其中对薪资福利和未来晋升最不满意。借助此次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木铎书声”公众号联合数家业界有影响力的专业刊物发起成立“出版职业成长科研联盟”,将为编辑出版人研究学习、课题论文、培训交流等提供更多机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