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是中国文体谱系中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体,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清代,赋学在不同的历史场域中如何演进发展?赋学在发展演变历程中与社会文化各种因素的关联互动是怎样的?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学者。 在中国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 辞赋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易闻晓告诉记者,辞赋作为一种文体,介于诗、文之间。它文学性极强且文化信息含量极为丰富,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富于表现力,最能体现汉语语言文字特点,具有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已故赋学研究大家马积高曾表示,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传统的题材、主题是在赋中首先出现或加以开拓的,如山水、行旅、隐居、游记、宫怨、都邑等,都率先在辞赋中出现再蔓延到其他文学种类中。文学艺术的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细腻,在辞赋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也正因其多样化的文体,较之诗文更容易表现作者多方面的才华和修养,能否作赋往往被看成是衡量古代文人文学才能的重要标准。此外,辞赋对中国文学语言也有重大贡献。在汉语由单音词为主到逐渐增加双音词的过程中,辞赋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时代的辞赋创作有其时代特点与成就。如在赋体文学的黄金时代——两汉时期,辞赋承载着反映时代心声的重大使命。山东大学教授龚克昌介绍,这一时期不论是润色鸿业的大赋,还是表现文人心路历程的言志赋,以及东汉后期的抒情小赋,甚至俗赋,均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并拓展了辞赋体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两汉辞赋通过奇特的想象,营造了美妙的意境和生动逼真的形象。在谋篇布局、章法结构上,汉赋打破了诗歌和散文的界线,韵散配合、节奏顿挫。 赋学研究成果丰硕 历代文人对辞赋的推崇以及对辞赋创作艺术的探索,发展出了专以研究辞赋创作与批评的学问——赋学。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查洪德告诉记者,“赋学”这一概念在南宋已经出现,在当时主要是指创作辞赋的才艺学问。从明清到当代,学界已形成共识,赋学是指研究辞赋创作和辞赋批评的学问,其研究范畴包括辞赋作品、辞赋文献(笔记、类书、总集等)、赋史、赋论、辞赋家和研究家、辞赋创作活动以及与辞赋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等。 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研究中,常有论及赋体批评和辞赋史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的辞赋创作艺术进行了评论与总结。受访学者指出,这些论述缺少系统性,多半是印象式的评点,还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赋学研究在20世纪开启了新历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到新中国成立是第一个阶段,即现代意义上的赋学研究起步,是对辞赋史的零散研究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是赋学研究略显沉寂的第二个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赋学研究进入了复兴繁荣期,辞赋史研究随之兴盛,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谈到新时期研究趋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许结表示,总体而论,辞赋史研究是从两汉渐次向下拓展的,在20世纪后20年里,出现了研究魏晋南北朝辞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著。21世纪以来,一方面,20世纪已受到关注的内容并没有退出学者的视野,而是得到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化研究;另一方面,20世纪没有受到关注或关注较少的领域不断拓展,更多学者研究断代辞赋史与辞赋。近年来,各时期辞赋的整理和评注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赋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