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杨志军《海底隧道》:勇毅浪漫的少年心路

http://www.newdu.com 2018-01-12 文艺报 雷从俊 参加讨论


    
    作家杨志军的作品,无论是《藏獒》三部曲还是《环湖崩溃》《大悲原》《敲响人头鼓》,往往给人以凌厉、悲壮、沉郁、苍凉的意象。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海底隧道》,则以简洁、温婉、清新、浪漫的笔调,讲述了一群海滨少年对彼岸和明天的向往。
    对于生活在黄岛海滨的“留守少年”圆圆和小伙伴来说,能够便捷来往于黄岛和青岛之间的“海底隧道”是大人们有意无意说起的一个无比神秘的世界。这是几代人接力相传的梦,也是小说的叙事线索,甚至还是故事的动力引擎。在这条捷径之上,在艰涩、温馨而浪漫的海滨生活中,作者将一群少年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徐徐铺展。
    作者通过那些带着海味的传说、故事、景观、物产、民俗和歌谣,把一群少年的成长环境描述得摇曳生姿,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活力空间。通过矛盾的交织和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作品着意呈现少年的烦恼与渴望、迷茫与憧憬、挣扎与成长,其中亦不乏艰辛岁月中的温情大爱,不乏成长道路上的含泪奔跑。
    作者似乎要让小主人公在多舛的命运中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失去的珍贵,懂得寻找与回归。在至亲好友接二连三的去世和离散中,圆圆体味到了生活的苦涩,也更激起了成长的坚毅和对亲情的追寻。在茫茫海滨那个熟悉的山洞口,“挖条隧道去青岛”“去看张老师”成了包括圆圆、鲸生、夏军和全体智障生在内的一群少年的创想和壮举。
    随着社会力量的加入和海底隧道工程的开工,少年们的梦想成为连通此岸和彼岸的美丽现实。海底隧道建成通车的第二年,圆圆和小伙伴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圆圆大学毕业后,循着父亲当年的足迹扎根大西北“金银滩”成为一名医生。他不仅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救死扶伤,还志愿接过张老师的衣钵,到当地智障儿童学校上课。他要做一个像自己“精神之母”张老师那样的人。
    由此,一个海边少年完成了华丽转身,以青春和智慧致敬父辈,报答师恩,拥抱生活。
    关于《海底隧道》创作的初衷,杨志军写道:“愿天下的父母都是孩子精神的引领,天下的孩子都是父母情怀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人公圆圆的父母是用“身教”影响和引领一代人。他们悠远博大、移孝为忠的家国情怀,远离故乡、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对家庭深沉炽热的爱,终将被下一代理解,并化为下一代的生命基因。从精神引领层面说,以张老师为代表的师长们则给予圆圆和小伙伴们更多的哺育和滋养,他们的正直、善良、无私和师道尊严,让学生们沐浴着真善美的阳光健康成长,并始终葆有意气风发、永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圆圆和小伙伴的故事堪称现实生活中胶洲湾海底隧道的前史,那条海底隧道似乎也寄寓着一群少年的成长史和精神发育史。《海底隧道》的故事相对简约,却在叙事场域的变化中呈现出高远的眼界和博大的格局。
    每一个主人公身后都有一条海底隧道,如同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一段段难忘的生命旅程。哲人说:“童年是一道金色的门扉,每个人的一生都从这里走过。”海底隧道对于小主人公来说,既通向彼岸,通向爱与亲情,通向神秘之境,通向梦与未来,也通向洒落着无数足迹和金色阳光的回忆。
    在许多读者印象中,杨志军是一位以西部高原为主要抒写对象的作家。定居青岛后,他的文思第一次投向了海滨,延伸到海底。以《海底隧道》为标志,他自觉地与孩子们站在了一起。在作品表现的勇毅浪漫的少年心路上,能够读出年愈花甲的老作家初心正健、壮心不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