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进,除去依照文学自身的规律自然运行之外,越来越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与时代潮流互动频仍。而在2017年,广大文学工作者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强烈感召与巨大激励下,在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上更加自觉,在以自己的眼光看取生活,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使得2017年的文学创作,因创作的连获丰收,作品的生气贯注,整体上呈现出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动的蓬勃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读懂社会”对于文艺创作的要义。他指出,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这样的论述与要求,有力地启迪作家们充分认识“读懂社会”的意义,也积极促进着作家们“阅读社会”能力的不断提升。“读懂社会”的要义,在于“读懂”当下正在高歌猛进的新时代,“读懂”总在变动不居的新生活。2017年,作家们不仅在努力“读懂社会”上认真践行和深入体味,而且把他们的“阅读”见闻与感受,熔铸于笔端,呈现于作品,从而使2017年的各类文学创作,在题材丰繁与多样、题旨丰沛与多元的同时,呈现出现实题材有了新的掘进、乡村故事有了新的篇章、个人叙事有了新的超越的可喜景象。 现实题材有了新的掘进 回顾2017年间的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不难发现现实题材作品在年度作品评选中频频出现,并在各种榜单上名列前茅,充分显现了现实题材创作在数量上稳步增长的同时,也在艺术质量上逐步提升,这已成为当下小说创作乃至文学创作名副其实的主潮。 而且较之以往的现实题材创作,2017年的长篇小说在直面当下的社会现实中,作家们或者把艺术触角伸向时代前沿的生活旋涡,着力描写成长中的一代新人形象,或者注重于精神生活现实的深入挖掘,着意透视时代生活在人们内心激起的波澜、泛起的涟漪,从而使现实生活在文学的折射中更富有立体感和深邃性。 长篇小说有没有可能反映“进行时”的时代生活?余红的长篇小说《从未走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个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是属于“80后”“90后”群体的叶子琴、韩少峰等几个年轻人在创办民营科技公司过程中的风风雨雨,以及或显或隐的爱情纠葛在其中制造的各种羁绊。作品写出了叶子琴的忍辱负重、不屈不挠,怀着崇高的绿色环保理想,抱着坚贞的传统爱情理念始终不渝,写出了年青一代既葆有大爱的胸怀,又具有真爱的情怀,以及为此而百折不挠的坚韧追求和蹈厉奋发的时代精神。以“80后”“90后”为描写对象,写出他们的新担当、新追求,这部作品带来的是新时代“弄潮儿”的崭新故事。 还有一些作品,在对现实的审视中,眼光不只局限于显见的生活表象,还力求以深邃的目光去打量那些纠结于生活矛盾之中的观念抵牾与思想碰撞,从而揭示出社会现实中的精神生活状况与运行走向。 李佩甫的《平原客》是直面当下官场生态的一部力作。作品由一个复杂、隐秘又微妙的心态,托出某些官场的本相以及某些官员的心相,在一定程度上对干部选拔与任用中的“贵人”现象给予了含而不露的反讽。 《太阳深处的火焰》有着红柯小说常见的西部风景与浪漫情怀,但最为独特的,却是纠结于徐济云和吴丽梅的爱情故事,交织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深层碰撞的文化内涵,那就是立足于文化自省的文化批判,以及对于生态文明与学术清明的深切呼唤。作品中,不仅西域文化和以关中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汉文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且对关中的农耕文明在传承中的趋“恶”倾向,给予了深刻的反思与尖锐的批判。作品由此充满了丰赡而深邃的哲理内涵。 孙慧芬的《寻找张展》,在寻找儿子同学张展的故事中,渐渐呈现出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与行为观念等方面的种种差异与隔膜,但这种寻找行为本身又构成了逐步接近与相互理解。作品在生活表象层面的背后,向精神层面进行深层次探询,使得寻找张展的过程成为两代人在观念分化之后的相互走近、重新打量的过程。作品还写了父母一代的自省、青年一代的反省,这样就使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两代人在观念分化与精神分野之后的相互寻找和尽力弥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