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关于里下河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思想与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8-01-10 文艺报 黄玲 参加讨论


    对于文学,我一直有个最基本的判断,那就是不管文学的形式如何变化,也不管其表现的主体是谁,是民族国家,还是普通个体,最终都是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学的高度。因此,如果哪个地方文气充沛,文脉悠长,那么按图索骥一路探寻下去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往往也是思想的生产地。
    历史上,里下河地区是个“水势回绕,风气之秀,发为人文科目之盛”的地方,文脉相当深厚。在长期的韬光养晦中,这片土地终于在明代迎来了本土的大思想家、著名的泰州学派创史人王艮。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对晚明以后的哲学、伦理、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当一个地方有漫长的文明史,而且在这个历史中形成了思想家的话,它对本地的影响当然是尤为巨大的。
    思想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它可以以理论或著作的方式存在,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一个地方的思想要影响文学,它一般不会是直接影响,你要随便问个里下河作家或评论家他受什么思想影响,他也许说不上来,因为思想往往是以人们习焉不察的方式,通过民风习俗、地方制度、生活方式等无数中介,先影响个体,再通过个体被建构到文学或文学评论中影响文学,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这种通过无数中介影响个体、影响文学的思想却是最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可以被代代承续而成为一种传统。今天,影响里下河地区人们思想的路径有很多,有当下各种多元的思想理论,也有主流价值观,同样,许多传统的思想也在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些传统思想不怎么为人察觉,但一定是存在的。
    从施耐庵到刘熙载,从作家到文艺理论家,里下河一带文风繁盛久矣。从2009年的“兴化文学现象”开始,这几年,里下河文学更是越来越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很多出生或成长在里下河地区的作家和评论家们也开始作为一个群体被讨论和研究。我们发现,里下河著名的作家基本上都以小说见长,兴化还被誉为中国小说之乡,这与施耐庵开创的小说传统也许不无关系。我们看一下里下河作家群名单:汪曾祺、毕飞宇、鲁羊、朱文、楚尘、鲁敏、朱辉、庞余亮、刘仁前、顾坚、罗望子、王大进,等等。粗粗一看,这些作家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但读他们的作品多了和久了以后,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这样几个共同点:比如,那种整体上温柔敦厚、恬淡内敛的美学风格;比如,专注日常生活,不约而同远离宏大叙事的默契;比如,永远关注人和人的命运,热衷于挖掘人性,并对人性心怀悲悯。这些特点几乎在所有的里下河作家笔下都可以找到。如果我们联系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淮南格物论”“明哲保身”“以身为本”等主要思想主张,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泰州学派思想对里下河文学非常深远的影响。
    再看一下里下河的评论家名单:丁帆、王尧、叶橹、费振钟、王干、汪政、晓华、温潘亚、姜广平、吴义勤、何平等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应该是找不到第二个评论家队伍如此齐整的地方了。跟里下河的小说家一样,里下河的评论家之间似乎也没有什么共同点:他们有的身居学院,有的在作协文联系统,也有完全脱离于体制之外的自由评论家;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批评路数并不相同;他们各自擅长的批评领域和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把这些评论家的批评文章放在一起研读,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首先,他们的评论都是“在场”和“及物”的。紧跟当下文学创作,及时作出同时代的理论反应,由心出发,贴着文本,敏锐而犀利地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少有刻板的程式与套路;其次,他们的批评文章都体现着批评家自身的创造,他们的性情与才情。他们有的执著于为思想启蒙呐喊,有的果断地为日常生活的合法性正名,还有的喜欢用近乎苛刻的标准审视文学的语言及其创造的艺术世界,挥洒淋漓,透着浓郁的文人气、才子气;第三,他们都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及其自身的文体特征,重视表达的美感,他们的批评文章常常是充满思想深度的美文。可见,里下河的诗性批评传统在自觉不自觉中依旧被今天的里下河评论家们很好地延续了下来。
    当然,思想影响文学,它不仅仅表现在上述对文学作品内部的价值立场、叙事特点、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影响,或者是对文学评论家的理论供给、批评风格、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一个地方的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在更宏观、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生态。
    最近看到了一套《泰州知识丛书》,这是一套泰州文史普及性读本,用文学和历史结合的方式,把泰州成为陆地以来的地方知识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这套丛书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一是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超乎寻常的重视,对地方文化传统记录和保存的高度自觉性,相较于其他地方而言,这真的可以算是现象级的了;二是这套丛书总共50多本,基本上都是本地的作者撰写的,本地竟然有这么多写作者能堪此重任,这真的非常了不起。除了这套知识丛书之外,据说还策划有一套《泰州文献丛书》,是对泰州历代重要典籍文献影印本的汇编。由此可见里下河地区的写作,不仅是文学方面的,还有地方文献整理、地方知识书写等,这种对历史资料的抢救、收集和整理,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对文化的敬重之心。同时,这些写作也是对地方思想文化的一种诗性建构,它会反过来重塑地方思想文化,并使之成为新的传统。今天的里下河,文风依旧如此繁盛,无疑跟它的思想传统密切相关。
    泰州学派的平民意识、思想启蒙意识、对人的尊重,使它的门徒在当时来说是“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也就是说它的受众很多很广。思想启蒙和文化普及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地方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的普遍提高,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地方上为数众多的写作人群。因此尽管时过境迁,里下河地区的文脉就这样被广大地方写作者很好地承续了下来,以至于到今天写作在当地还依旧是一种被称颂、被追随的美德,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文化教育、对文学书写都非常重视。当文学写作成为里下河地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价值追求,甚至是社会责任和道德驱动时,里下河文学怎么可能不繁荣?
    行文至此,我突然对里下河文学研究的路径及其意义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虽然里下河文学知名的作家、评论家很多,但里下河文学的成就不应该只体现在它有多少经典作品,或者说它有多少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作品背后更多普通的文学写作行为,是这些著名作家、评论家背后更庞大的文学基础人群,正是这些无名的业余写作者默默的写作行为,它更好地体现和诠释了一个地方的文学风尚。在里下河,文学不仅仅是在描写日常生活,而是真真切切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了有些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这才是里下河文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所以,里下河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地方文学的研究,也不能仅仅是对几个著名的里下河作家作品的研究,还应该有更深入的里下河地区思想文化和文学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研究,这在文学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中都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在这个热闹奔腾、价值多元的时代,为数众多的里下河人还会选择安静的文学作为他们介入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对文字的信任,是一种长久的文化积累形成的对思想的追慕。如果我们能从地方出发,通过考察里下河文学来考察里下河人观察、思考、书写生活的方式和能力,在文学与思想的共生共塑中找到这份信任的种种线索;通过文学来探究思想是如何在多重、复杂、漫长的过程中影响了个体,如何在一代代书写者的接力中完成了最富有韧性的传承。那么,里下河文学研究就真的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样本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