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倔强的个性与永恒的精神——评方言话剧《河街茶馆》

http://www.newdu.com 2018-01-05 文艺报 陈樱之 参加讨论


    
    警报声、飞机的轰炸声由疏渐密,带我们走近重庆的河街,这不是我记忆中的重庆,战火焚烧下的舞台中,青石板梯的台阶上,却不见往昔热闹的米市、商行、茶馆、码头装卸。此刻,硝烟蒸腾、火光四起。
    《河街茶馆》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正在对重庆地区进行大规模轰炸,人民生活在紧张、恐怖的气氛当中。战争题材的作品,表现的是战争,反映的却是生存,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战争带来的灾难。幺姨妈作为全剧的中心人物,是最精心刻画的对象。王弋的饰演更是拿捏到位,撑起了整部戏:她有曼妙风情,令剧中的众多男子为之倾心;她有情有意,对幺姨爹、号子头深情不忘;她心思缜密,巧妙安排收拾了史大爷和黄腊丁;她还心怀家国,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正如幺姨妈对自己的评述:我是河街茶馆的一个平常妇女,国难当头,不要做没出息、没志气、羞死祖先人的事。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活得有价值。
    《河街茶馆》不仅注重主角幺姨妈的形象塑造,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相互衬托。剧中台词最少的打更匠,除了打更时候的喊唱,台词不超过10句。他总是大白天打着灯笼,原因是:“这个世道,大白天都是黑黢黢的。”暗合了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暗无天日。巴一砣说:“晓得这个抗战要抗好久,天才得亮啊?”打更匠迷迷糊糊回应:“睡一晚黑,天就亮了。”又暗示了黑暗之后的抗战胜利。幺姨妈号召大家每人捐钱、捐物支援抗战,他先是说:“没得东西喃?干人一个。”可见他的小气;而最后“我把我的棺材板板钱也捐了!”体现了他面对国恨家仇,由事不关己变为全心报国,完成了精神境界的提升,一个小人物真真实实地“活”在了舞台之上。正是这样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人物,使整部剧的演出丰满而富有张力。
    再说茶馆,追溯中国的茶文化,清初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重庆作为茶的发源地,自古就有“城门多、寺庙多、茶馆多”的说法。据载,1938年,重庆的茶馆竟达2950个。人们不仅可以在此品茗闲叙,更可消遣、交际。随着三教九流人物的进出,茶馆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这无不折射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迁。重庆山多水多,山旁水岸,茶馆林立。河街茶馆的造型是一个可以360度旋转的吊脚楼,作为特有的传统民居,吊脚楼徒壁悬挑,依山而建,结合重庆特殊的两江四岸地域特色,形成了川中名士李调元佳句中所讲:“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契合了重庆人民坚毅顽强的性格特点。
    戏剧故事,合理的结构至关重要。而这对于任何编剧和导演来说都绝非易事。《河街茶馆》在序幕中抛出了线索道具——“红箱子”,这个悬念直到演出结束才揭开谜底。幺姨妈与她周围那群小人物一起,在无法躲避的战乱中改变着自己,上演了一曲由“散沙”变为同仇敌忾,齐心抗战之中国同胞的赞歌。不同于其他抗战主旋律话剧,《河街茶馆》的表述不是铿锵有力的凛然大义,而是以小人物为主体,展现他们在战争年代最朴实的生活状态:战争的肆虐下,人们对生的向往绝不是博大的英雄主义情怀,而是最本能的求生欲望,是对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剧中的两条情感线索:幺姨妈与剧中人物、水哥与白藠头交错前行,人物的命运也由此勾连起来。在交织的过程中,彼此负载另一条线索中的信息,使叙事更加紧凑。幺姨妈促成的是水哥和白藠头的爱情,圆的却是自己的梦。面对号子头、黄腊丁等人的爱慕,她不为所动,一心只想着曾经的幺姨爹。而最终打动她的,是号子头的铮铮铁汉骨,深深爱国情。
    大轰炸后的焦木之下,人们又艰难地站立起来,满眼不再是残垣断壁,而是心像,是倔强的个性和永恒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如雕像一般屹立于家园之中,坚守永远。这里是战争的终点,也是新生活的起点。
    时过境迁,老街渐渐离我们远去,茶馆里的人们也逐渐模糊,而一声“幺姨妈”,仿佛瞬间就可以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吊脚楼下,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又民心淳朴的抗战年代。也许,舞台上的那个茶馆依旧还在城市的一角,里面的人物个个鲜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