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奥桑尼斯,[美]尼古拉斯·杰克逊·奥桑尼斯.营销中的情感力量[M].池娟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澳]理查德·哈兰德.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M].韩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洛文塔尔.大众文化的定义[A]//陶东风.文化研究读本[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易英.西方当代美术批评[A]//何香凝美术馆.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集萃(下)[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5]张君昌.应用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6]张兴龙.江南都市文化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7]江少川,吴永德.《大学语文》导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迪·托夫勒.未来的战争[M].阿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9][法]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M].公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0]阿甲.阿甲论戏曲表导演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1]戚小双.悬疑志:灵异世界的另一个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12]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艾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4]谭光辉.纪实、真实、事实的管辖范围及其与伴随文本的关系[J].国际新闻界,2015(11). [15][美]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M].佘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6]李建春.禅宗公案中的符号自我与美学意味[J].符号与传媒,2015(春季号第十辑). [17]黄力之.颠覆与拯救:现代性审美文化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8]高建平,丁国旗.西方文论经典(第5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19]唐小林.布洛说反了:论审美距离的符号学原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1). [20]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1]葛荣晋.葛荣晋文集(第十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2]汪广荣.虚拟生存与人的主体性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23][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24]马文美.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历史、身份、自我[J].符号与传媒,2013(春季号第六辑). [25][美]诺埃尔·卡洛尔.大众艺术哲学论纲[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6]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27]孟于.忆我参加过的歌剧《白毛女》演出[A]//任文.永远的鲁艺(上)[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4. [28]汪子嵩,范明生等.希腊哲学史(修订本)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9][英]安妮·佩森·考尔.白日梦的力量[M].江月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13. [30][美]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M].周振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2]曹顺庆.中华文化原典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3]方芳.中国现代幻想文学叙述研究之构想[J].符号与传媒,2014(春季号第八辑). [34][德]享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