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评话由唐代“俗讲”、宋代“说话”几经传承演进,至明末清初基本成型。其特色在于:一、用福州方言来说白和吟诵。二、内容除了有“大书”、“小书”,还有时政、新闻等段落。三、道具不仅用折扇、手帕、醒木,还用铙钹、筷子、扳指。四、演讲时,边说边吟、亦散亦韵、或动或静、时坐时站。五、场地分为高台、内场两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州评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世纪上半叶,本土民众将听评话当作一种享受,有的甚至到痴迷的程度。由于它是福州社会最普遍的娱乐之一,当时评话员曾多达二三百人,最负盛名的有:三清、大发、虾蟆俤、打银三、绣和尚、双门大、后洲庆、曲蹄、徐天生、筱细俤、徐天定、百宝营、陈春生、黄天天、曲蹄仔、阮宝菁、吴鹏飞等;另有十余名女评话员,红极一时的有:水部妹、三县妹、三嫂、后洲妹、云卿、紫英、丽玉、赛英等。 他们演讲书目的类型,有长解书(历代演义)、短解书(武侠传奇)、君臣书、公案书、家庭书、青衣书、滑稽书、神话书等,由此,福州评话又分为短篇的评话与长篇的唐书两大类。 短篇评话常演讲于高台,即每逢喜庆、节日、民间活动之时,或在主人家中厅堂、天井,或在门口、街边,或在乡间、树下,搭一个较高的讲台,点数盏汽灯或电灯照明,听众多自带椅凳。 评话员步上讲台,拍过醒木,一手执钹向上、一手执筷敲击,震动的铙钹与拇指上套的扳指相触,发出悠长且颤抖的声音,场面渐渐地静了下来。 唱过“序头”,报出书名。在“正话”中,说白的语言,引用不少琅琅上口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和俚语,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吟诵的台词,字数、音节、押韵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娓娓动听。在说唱之间,均以击钹为节。击钹有多种手法,如“三纲”、“四维”、“五常”、“八德”、“珠箸”、“飞钹”、“阴阳钹”、“单蝴蝶”、“双蝴蝶”等。 他们在吟诵时,也有各种调门,如“滴滴金”、“节节高”、“一枝花”、“浪淘沙”、“江湖叠”、“高山流水”等。最显功夫的是“诉牌”,先为导板,一般从“哎呀……”开始;接着慢板,每句缓缓吟出并徐徐击钹,往后越吟越快也越击越急,只见双手上下翻腾、系在铙钹突出部的红绸随之飞舞;进入快板,一字一击,如珍珠落盘、声声清脆,最后以散板结束。 演讲评话者大多为一人,但世间万物、男女老幼各种角色无所不包。随着书中人物、场景的转换,演讲者的声调与身段也相应变化,绘声绘色,形神具备,让听众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台上演讲者的情绪跌宕起伏、如泣如诉,台下听众悲喜交加、如痴如醉,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听众被演讲者带进情节中,直至台上诵起“结台吟”才回过神来。 福州各种生活竹枝词《讲评话》有云:“列位先生莫笑吾,书生小姐与刁奴。贫寒富贵神仙佛,离合悲欢信笔涂。” 长篇唐书,以演讲《隋唐演义》、《薛家将》、《罗家将》、《五代残唐》等唐代故事为最多,故称。实际上,还演讲从《东周列国》到《清宫秘史》等各朝代的长篇连台本。 福州评话基本上演讲于内场即评话馆,以城内达明里、营房里一带,南台码头、后洲一带尤为集中;还有的附设于祠庙,如钟山境、芝涧殿、三山馆,附设于澡堂,如百合、沂春亭、一清泉等地。 评话馆皆相当简陋,一个讲台,几十张躺椅,听众或躺或坐,有喝茶、有抽烟、有养神,可谓千姿百态。故福州评话馆与澡堂、理发店一样,因人群来自四面八方,成为小道消息、花边新闻、市井逸事、流言蜚语的集散地。 唐书多为长篇,有连续讲至月余;且多说白少吟诵,甚至无吟诵。讲唐书者因用书本,所以,多自看、自编不用师授,有的甚至上午看一遍,下午即上台演讲。评话馆聘请评话员讲书,或按场给报酬,或按收入分成。 福州各种生活竹枝词《编唐书》有云:“偷闲搦管醉情楼,稗史闽腔着意搜。五万余言成一部,两金润笔尚从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