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间文学 > 文字研究 >

楚王问鼎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漢字小劄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国土领地分封给宗族姻亲与功臣子弟,从而形成了大小诸侯国数十个。到了东周周定王(姬瑜,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廿一年)时期,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周朝早已失去昔日的威望尊严,统治力量日渐衰落。诸侯中,楚庄王励精图治,整顿朝政,国力大振,不断吞并小国,不免滋生了觊觎之心。
    
    中华大鼎
    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国土领地分封给宗族姻亲与功臣子弟,从而形成了大小诸侯国数十个。到了东周周定王(姬瑜,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廿一年)时期,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周朝早已失去昔日的威望尊严,统治力量日渐衰落。诸侯中,楚庄王励精图治,整顿朝政,国力大振,不断吞并小国,不免滋生了觊觎之心。
    话说定王初继位,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意在向周定王炫耀武力。周定王敢怒不敢言,只得派大夫王孙满去城郊慰劳楚军。
    楚庄王咄咄逼人,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从夏传到商,又从商传到周,可谓传世之宝。现在这鼎就陈列在洛邑,不知形状怎样?大小轻重如何?”
    王孙满听出了楚庄王的言外之意,此乃意欲移鼎于楚,于是义正言辞的驳斥道:“夏、商、周三代是靠德来维持的,哪里是靠鼎呢?以前大禹治天下的时候,九个州送来所產青铜,铸了九鼎。在这九鼎之上,雕刻着各种奇形异状的神怪图象,好让民众辨识神物与妖怪。这样,人们进入川泽山林就能趋吉避凶,得到上天的保佑,生活平安。后来,夏桀无道,鼎为商所有;商纣暴虐,鼎又传到了周。这说明,如果君主的德行尽善尽美,鼎虽小,却重如泰山,不能移动;反之,如果君主邪恶昏乱,不修德行,鼎虽大,也如鸿毛般轻而易举。上天赐福给命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周成王把九鼎放在洛邑,占卜结果显示周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如今,周之德虽不像文王、武王、周公时候那么昌盛,但天命并未改变,周天子还是天下人的君主。因此,鼎的轻重不是大王您随随便便可以问的。”
    
    原文曰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建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左傳·宣公三年》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一席话,自知还没有到取代周王室的实力,只好打消非分之想,但依然嘴硬:“请放心,我不会要你们的九鼎。你们的鼎有什么稀奇?只要有足够的铜,谁都可以铸造,楚国在战场上所缴获的各种兵器,就够铸九个鼎了。”之后便偃旗息鼓,悻悻引军而退。
    原文曰
    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史記》
    九鼎在商周时期是王权的象征,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和大夫五鼎,士三鼎。庄王如此问,其想取代君王的野心一表无余了。
    这件事史称“问鼎中原”,也就是“问鼎”一词的由来:问鼎的大小和轻重,表明楚王企图取代周天子,而“问鼎”也成了野心篡权的代名词。
    在这之后,楚庄王频繁出击,先后攻灭了舒、蓼等小国,降服了陈国、 宋国。公元前597年在必(今河南省郑州市东)之战中,楚庄王又一举歼灭了拥有600辆战车的晋国大军,并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后当上了霸主,历史上将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但却没再挑战过周王室的权威。
    “鼎”在原始社会是一种炊具,或是盛食物的器皿,多用陶土制成。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后来,商周时代冶金技术发展起来,鼎就用青铜浇铸了。这时的鼎成为贵族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统治阶级常把鼎用来表示至尊的庙堂礼器,只有国君才可以拥有。
    鼎上常刻字,因此鼎又成为记录和表彰勋绩的礼器和镇国之宝,成了王权的象征。历代王朝常用铸鼎来称颂国家基业的宏大和天下太平。
    鼎既为镇国之宝,作为权威的象征,由此便引申出“盛大”和“显赫”的意义。如称力大为“鼎力”,称元老重臣为“鼎臣”或“鼎席”,称才能出众、举世无双为“鼎能”,称名门望族为“鼎姓”“鼎族”,王博亦用《滕王阁序》中亦用“钟鸣鼎食之家”形容当地经济繁盛。
    “三足鼎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那么为何鼎三足呢?(其实四足的鼎也很常见,但是三足为最原始的形态),因为古人有“立于三”的说法,即有三个支点,遍可以稳立不倒。鼎的三足又代表着古代王朝中三种最高的官位(即太师、太傅、太保,并称为“三公”)。就像鼎的三足使鼎能够稳固站立,有三公辅佐帝王,帝王的大业才能稳如泰山,长立不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