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北京的胡同》讲述自己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中华书局 晓依 参加讨论

http://wb.sznews.com/PC/content/201712/10/c251296.html
    

晓依(书评人)
     胡同本是蒙古语的双音节名词,在北京这地界儿成了街、巷、道、路、里等的通称,进而又发展为体现京城风情的窗口,成为北京传统地方特色的象征,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儿”。与许多京味儿小吃、京剧、京调等号称姓“京”,却起源于四面八方一样,胡同充分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万千。
     北京的胡同,作为历史留存下来的建筑精华,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是北京风貌的灵魂所在,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随着北京城市改造进程的加快,胡同的数量逐渐在减少。由翁立和丁幼华合作的《北京的胡同》由中华书局出版,以胡同的形成、命名和发展为框架,把格局与变迁、趣味与风情、历史与传说、人事与环境、既往与现实,纵横交织于一体。它对北京城的历史,从两三千年的古燕国开始,历经辽、金、元、明、清,进行了梳理。又按照胡同的名称分类,如以人名命名,以市场、商品命名,以建筑物命名,以地形景物命名等。
     翁立,1950年生于北京,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兼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主编、《中国银幕》杂志社总监。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瞭望》等发表论文等二百余篇,多篇获奖。丁幼华,1954年生于北京,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助理,《生活资讯》杂志社社长,曾举办“丁幼华北京的胡同摄影展”,先后出版摄影画册《北京的胡同》。
     说起创作初衷,翁立说,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说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不从历史上的北京城讲起,无法讲清楚胡同的起源;如果不对多如牛毛的胡同进行分类,也无法梳理出清晰的脉络。“胡同”是元朝时开始出现在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作用是等同于街巷、里弄一样的通道,既连着民居院落,又是交通道路,它同时具备社会政治功能及文化诸方面的作用。
     《北京的胡同》中图片由摄影家丁幼华拍摄,多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很多胡同已经不复存在。书中同时附录了部分“北京老城区胡同分布示意图”,由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提供,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