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李欧梵的哈佛“摩登”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摩登”这个词,用在哪个学者身上似乎都是贬义。但李欧梵不在意。自《上海摩登》之后,他几乎成了一种摩登文化的代言人,写电影随笔,写学术散文,做文化研究,最近他又“摩登”地出版了自传———《我的哈佛岁月》。
    其实不是自传,李欧梵只取人生长河的一瓢———哈佛岁月。说来也是,人的一生,真正值得抒写也就是一小部分,更何况,在华裔学者和作家中,能有几个像李欧梵一样的哈佛经历?事实上,“李欧梵”三个字开始为大陆人所知,就已经是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了。说来也巧,最近几年在大陆影响巨大的华裔作家和汉学学者,大多都是由台湾留美,比如白先勇,比如王德威,比如刘绍铭,比如黄宗智,而其中惟有李欧梵与哈佛大学渊源最深———换句话说,正是哈佛大学二十年,造就了李欧梵,他的研究方式,他的学术声誉,他的为人为文,正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而诞生的一个特例———如果可以,不妨视作一种摩登范例。所以,当看到李欧梵在序言中老老实实地说,“我还是当不了英雄,但仍自信当年的读书经验可以为年轻一代的学子提供少许启发”,就觉得亲切———不耍大拿,不充大师,不故作高深,他开玩笑地写道:“既然连哈佛学生的母亲都能写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我这个货真价实的哈佛教授,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年逾古稀的著名学者之口,有点顽皮,有点风流———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摩登的风度。
    他真的就只写哈佛———哈佛求学、哈佛教学、哈佛治学、哈佛的人、哈佛的事、哈佛的点点滴滴,甚至包括“申请哈佛的秘诀”。他很少提及文化冲突、种族歧视,叙述更多的却是自身的心灵成长。口语体,平铺直叙,不事雕琢,几乎可以还原到当年的情境———一个台湾留美的青年学生,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之间彷徨,既捉襟见肘,忍饥捱饿,又心灵空虚,四处寻找留美的意义。李欧梵的身心成长,跟任何一个青年学子没有不同。不同的是,李欧梵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起点在哈佛,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改变自己命运的老师和同事:费正清、史华慈、休斯、爱理生、韩南、宇文所安;他坚持了自己的私人爱好———比如古典音乐,比如电影,比如旅游;更重要的是,他并不随波逐流,而是不停地扩展自己从哈佛学生到哈佛教授的学术视野,由浅到深,从窄到宽,从单一到跨学科。正如他自己所总结的———他们这一代在欧美成长起来的汉学学者,早已摆脱了“中西对峙”的阶段,没有了当年所谓东西文化论战的问题,再也不用“一刀切”地看待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问题。此种路数,比起他们的前辈陈寅恪和钱钟书,不可谓不摩登。
    换句话说,哈佛大学之于李欧梵,在于形成了一个西方话语世界中的一个中国学者独立而自由的学术格局与气象。格局贵正大高远,气象贵深邃隽永———如此为文,文章有格调,如此为人,人格有力量。我注意到刘再复对李欧梵的评价:“他总是把自己界定为一个永远未完成、永远没有终点的过客。他栖于英语世界,又栖于汉语世界;栖于中国文化,又栖于西方文化……栖于贵族文化,又栖于大众文化;栖于历史,又栖于文学……”在我看来,这正是一种真正的摩登气质:自由不羁,随心所欲,永远在变动———这种气质,既来自于他自身,又来自于哈佛大学。正因如此,这位著名的哈佛教授做了一件很摩登的事,在退休之际不仅坚拒具有象征意味的“哈佛座椅”,在谈到哈佛大学时,还用了两个词:感谢与不屑。
    《我的哈佛岁月》 李欧梵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