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我看张爱玲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一次买张爱玲的书,已经高三毕业了。周洁茹在她的散文里写,那么晚才读到张爱玲的东西真是个极大的错误。那时她大约二十三岁。周洁茹喜欢《西游记》和三毛,我也是。所以那时我就相信我一定会喜欢张爱玲。此前——主要是高三这年,看的是钱钟书,汪曾祺和沈从文。在大家深溺于繁杂的数学题海时,我抽出微薄的时间悉心的读这些经典。他们在八十年代书写的文学史里还没被涂抹浓重的色彩,九十年代则被隆重的提出。张爱玲也是在那个开放的时间像一件古玩出土,耀眼的光泽瞬间迷幻人心。看过由《十八春》改编的电影《半生缘》,有读原著的强烈冲动。高二那年的某节自习课,终于读到。是一个当时被视作异类的除了学习什么都感兴趣的女孩子,她的书。没法子看看封面,因为覆盖了硬纸书皮并且粘了胶带纸。那个女孩,一再的提醒我仔细保护,书页不可以揉搓,最好检查一下手指是否干净。我耐着性子听她唠叨,后来受不了了,一下课就把书推给了她。了解她的心情,不是爱文字的人,她,只是珍视一本价格不菲的书而已,当然还有张爱玲的名气。她有看张的书代表某种品位的倾向。那篇《十八春》因此读得残缺。再后来,看张的《私语》,在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这些人的作品中,它显得突兀,是绿草葱茏中一朵明黄的花,只此一朵。
    自己一向是见到喜欢的书就毫不犹疑的买,很奇怪为什么一直不买张爱玲的。有一次,因为带的钱不够,在郁达夫和张爱玲的散文间徘徊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揣着郁达夫离去。也许是因为潜意识里知道高考决不会有关张的作品。又,自认不是太功利性的人——反正原因是说不清楚的。
    买下《张爱玲文集》,只花掉十元钱,是在学校对面的书屋里一眼瞥见的盗版。那么厚重的一本,托在手里,很实惠的感觉。大略翻了一下,字体排版是我喜欢的宋体,字很小,想象里是串起的珠子,颗粒分明又光滑明晰的。其实此前我从不买盗版书,这一次,算是例外。
    先看的是〈倾城之恋〉。几行字下来,像被什么抓住了,要迫不及待的延续下去。一篇终了,长舒一口气,这样肆意放纵的才情好似站在沙滩上被潮水冲击,波涛汹涌,叩击心房那些信手拈来的比喻,乍看有点奇诡仿佛不着边际,细想,再没比这更妥帖的了。自然第一眼就看出〈红楼梦〉的感觉,人物对白,衣饰家具的描写,无不似曾相识。只是心理的东西,张描摹的灵活宛转,好象密雨似的一条线直直的下来,颇有些招架不住。
    记得读书的时候正是夏天的傍晚。东南边的电视大楼被阳光投影在对面的墙壁。身边一盆红色的花浓艳的开放。有风翻卷着院子里绿色的枝叶。趴在窗台上,探头望见天边风云倦淡。
    那是个温情的时刻。很快会有灯火亮起。然后蝉叫,小孩喧闹,饭菜摆上桌——而我的写字台上,摊开的书,却处处流露着苍凉的气息,并且我心甘情愿的陷在这冰冷的氛围。不久之后我读到安妮宝贝的文字,又是一种阴郁的凄凉。只是安妮的东西直指人心似的,过程里轻微的灼痛。结束了,一切都消失了。瞬间回到阳光底下。而张,吸引我在她的故事情节中,像在泅水,深一些,再深一些。忽然发现离陆地太远了,完全被她带走了,站在华美忧伤的三十年代上海,看见那么多面目模糊的灰色身影匆匆游移,心中慢慢升起绝望的情绪,一点一点,吞噬掉自己,忘记身出何地。
    张的小说,构筑的意境,让人掩卷之后不能平复。甚而会觉得疲倦,除了她排山倒海倾泻的才思给人以极大的压力,便是她笔下人物的生命状态,残缺,破碎,表面上是安稳,死水微澜。在固守,又在求变。
    看了许多天,才看〈十八春〉。对〈十八春〉的感觉,像一件新衣,刚试穿了,却被熟人借去暂穿一下,归还回来,拿在手里,仿佛不是自己的东西了,偏又因为惦念它而十分的熟悉。大约是中间间隔了,心情上有点冷淡可是没有放弃,想把自己的气息完全的融进去。于是以中等速度在睡前读它。脉络基本清晰了,多出心思在骨肉上。这是部才情内敛的长篇。在我看来,长篇小说大多在情节上取胜,以才气纵横通篇,那是少有的大师之作。比如〈红楼梦〉,又比如〈围城〉,总之屈指可数。〈十八春〉被很多人看作不太成功的作品。可是我也很深的固执的喜欢。张的才气在这里更加圆熟了,不再锋芒毕露,而是细水长流的,平铺直叙,娓娓到来,从容的走笔姿态适合平淡里突现奇峰的故事。
    上海。世钧和曼桢相爱。有一天论及婚嫁,曼桢的手指套上了红宝石戒指。经过很多事情了,两个人都以为可以在一起了。然后世钧突然找不到曼桢。红宝石戒指回到世钧手里。而它的主人被自己的亲姐姐毁掉幸福。曼桢失身给鸿才。多年以后,两个人在一起吃饭,十几年的往事在彼此心底清澈的呈现。终于知道对方曾一心一意的爱着自己。然而各自选择了与爱情无关的人终生相伴。这是他们青年时代的宿命,无可更改。
    被〈十八春〉缓缓的感动。就是这样一个男欢女爱的残缺的故事,仍旧是不彻底的人物和悲凉的氛围。但是文字和对白温暖起来,不再那么残酷的尖锐。还有无处不在的细节描写,微妙的传递着爱与恨的情绪。
    这是一杯略带苦涩的清凉的茶,等待晨曦的时候,慢慢将它饮尽。
    〈心经〉是张作品里较为奇特的一个短篇,艺术上没有特别之处。思想上——至今都不太好说。是写畸形的父女恋。这真是篇先锋小说。在那样的年代,张去选这个题材,本身就是勇气——也许张只是凭心意流淌。我自己不喜欢〈心经〉,但有一个朋友很热爱这类东西。她是一个眼睛明亮,笑容甜蜜的孩子,骨子里隐藏着阴郁和不安全的因素。可是我喜欢她的真性情。她复读的那年写文章寄给我看,几乎都在写同性恋,秀美的文笔直白的去触碰心中的痛,她的寂寞,是开在她文字里面脆弱易败的花。
    比较起小说来,我爱散文始终多一点。散文可以还原一个人的性情。张的散文显然比小说明亮的多。张是讲究生活实际的人,不玩弄虚浮,花哨。〈公寓生活记趣〉写尽了她“大俗即大雅”的心态,认真的观察与体验。于是有人间的苍凉与世俗和自己的温暖与欣赏。而她作为一个女性,对音乐,绘画,服饰,情感细腻的体味与把握,如风过林梢的温淡,似月出中山的明澈。
    张爱玲与她的作品是说也说不清的,那就只是看吧。像看一朵变幻不定的流云,无法知道它将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地点和心情的不同,它的出现,只是去感受。用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