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王凯长篇小说《导弹和向日葵》: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4)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文艺报 傅逸尘 参加讨论

    ■创作谈
    我希望自己是真诚的
    王凯
    我从小在戈壁滩上的空军基地长大,军校毕业后又回到那里,从技术员到排长,从连队指导员到宣传科干事,从少尉到少校,直到快30岁时才离开。那时我很想离开基地,尽管我很爱戈壁滩夜空中的星河。作为一个穿着军装的凡夫俗子,我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比戈壁滩更像样点儿的安身立命之处,然而等我真的离开以后,却又不能不时时怀想。如今我已经在城市生活了不短的年头,但我基本没写过城市的生活。我始终觉得我与城市是隔膜的,城市夜空的星星永远与灯火成反比。内心里,我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驻守大漠的军人,也许只有把自己放置于那一片蛮荒之地,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军人的价值乃至于人的价值。所以直到今天,我写的仍旧是漠风永不止息的河西走廊和巴丹吉林沙漠,而《导弹和向日葵》就是其中最耗费我心力的一篇。
    这个题目和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名字一样,都来自我喜欢的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只是有的换了一些同音字,好让它们看上去更像一个名字,有的则原封未动,比如小说中的“白雪歌”。因为这首诗,让我觉得小说里的人物都有了某个确切的出处,也仿佛给了我一个写作征途上的立足点。在我看来,岑参这首诗和很多边塞诗不同,既有严寒也有热血,既有悲怆也有雄浑,诗句掺杂着许多莫可名状的复杂心绪,而不仅是通常所见的激昂或者伤感。所以写作时,我也很希望自己的小说能有一点这样苍茫又细腻的滋味,很希望自己的小说能更充分地表达出军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这个小说中的很多生活细节是我亲身经历的,比如我军校毕业刚分到基地时,就曾跟着老兵学习地空导弹燃料加注专业,那时我对加注车上的阀门和管道毫无兴趣,盛夏戴着防毒面具训练时憋屈的感觉宛如昨天,鼻翼间似乎还留存着导弹燃料极其特别的味道,所有这一切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在小说中写出了一部分自己,或者说,写出了诸多自己的一个。但又不止于此。因为我想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更是我们一代军人的生活。在我看来,辽阔的戈壁大漠不仅是最好的武器靶场和战术演训场,同样也是绝佳的文学现场和心灵试验场,把年轻的男女军人们放在此地,也许才能更清晰地展现他们的抉择与放弃,才能更尖锐地呈现他们的欢乐与痛苦,才能更自然地表现他们的相聚与别离,也才能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和平年代被人所忽视的军营世界与迷彩般斑驳的军人内心。我试图在这部小说里探究年轻军人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实现精神成长,如何在时光和风沙的磨砺中寻找到生活意义,如何在不为人知的所在中坚守职责,这听上去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我想,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找寻与追问。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我得在写作中做到尽可能的真诚,我不确定自己做到了何种程度,毕竟这是个无法量化的指标。所以我写作的时候,总是会停下来问自己,你写的这些你到底信不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继续;如果不是,那就再想想应该怎么写。无论如何,我希望自己是真诚的,也努力把真诚注入笔下的人物,至少能让我自己相信,他们或许真的就生活在沙漠中的某处。正如托尔斯泰在《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的结尾中所言:“这个故事里的英雄是我全心全意热爱的。我要把他的美尽量完善地表达出来,因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他永远都是美的。这英雄不是别的,就是真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