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李路平:当局者文学与旁观者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创作评谭》 李路平 参加讨论


    当一个文学期刊编辑的坏处有很多,类似于爱好文学的青年报考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当然,如果用布鲁姆的“强者”理论来加以辩驳,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跟的,毕竟并非所有选择中文系的学生都会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对于真正热爱这个事业的人来说,它的坏处仅仅只是外在的和暂时的,因为它的好处不言而喻。
    对我而言,文学编辑的的平台并未挫伤我对于文学的喜好,反而在我学生时代的阅读之外,仿佛又给我打开了另一扇未曾推开过的门。
    在校园时,师长们总是要求我们务必读经典作品,也就是西方所谓的“正典”。甚至可以说,我的学生时代读过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为人称道的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然而作为一个文学期刊的编辑,虽然同样是阅读文学作品,但是我所感知到的东西却和在校园中感知到的截然不同,口味由纯正变得驳杂。
    优秀的作家短时间内只有那么多,他们的创作力也有一定限度,对于众多的、具有持续性需求的、连续性出版的文学刊物来说,显然是供不应求的,所以我们绝大部分时间所要面对的都是更显平庸的甚至是拙劣的文字。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我们可以选择不读这些逊于自己阅读口味的文字,但作为一个编辑却很难绕过去,他们不得不在这样一大堆的文字里选出更为优秀、更有潜力的作品,并承担起发掘新作者的额外任务。在这样作为喜好的阅读与作为工作的阅读相交织的过程中,便有了今天所要探讨的问题。
    当局者文学
    这样的一个说法纯粹是由阅读带来的直观感受而命名的,没有文学史的借鉴,或许也很难作为一种作品的分类方法,但用来说明我所感受到的当下文学倒是很合适。
    我所说的当局者文学,是一种我将要提出批评的文学,它是一系列不同题材的作品呈现出某种类似当局者迷的文学形态的文学;顾名思义,也是一种被遮蔽与自我遮蔽的文学。我将通过作者、作品、读者和当下文学现状四个方面加以阐说。
    一是作者。这里的作者指的是这种文学形态的创造者,他们有一个个人的、近乎封闭的文学想象世界。他们或许在他们所想象的文学世界里舒畅遨游,对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了如指掌,他们就像运筹帷幄的将军,也像一统天下的帝王,既有雄心也有谋略,还有耐心和将一切打点得恰如其分的美好愿望。或许也是因为太过于投入,因而沉迷其间无以自拔,最终难以跳脱出来,成为当局者迷的形象代表。
    二是作品。当局者文学的作品显示出圆润自在的形态,自成一体,仿佛一个独立王国,不需要借助外部的一丝一毫,却又苦心费力地为外界观赏打量的眼光纤毫营造,貌似达到了一种完满境界,其实却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经不起推敲。完满就是它的致命弱点,是“小国寡民”的虚幻境界。
    三是读者。这里的读者并非纯粹的消闲的阅读者,而是具有一定阅读经验与鉴赏能力的认真的读者。之所以要这样加以明确的界说,是因为普通读者很难在偶然性的阅读体会中发觉出异样的东西来,只有长时间持续地倾注精力,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悟与顿悟。而我作为一个文学编辑,恰好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让我与当下的作品保持一种近距离的直视关系,能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感悟点滴。当局者文学带给我的阅读体味是单调与乏味的,并非作者的作品不够精细不够抓人眼球,而是他们苦心经营出来的作品并非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是时代或现实生活的映照或隐喻。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并不只有草木,还有气泡,它们看起来是那么地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生活,每个主人公都是现实里某种人群的缩影,但给我的感受却是那么不真实,那么虚假和空洞无物。禅宗里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一段公案,其实用在这里也很合适。当局者们创造的文学正像是“看山不是山”的文学,“山”就像是一个漩涡一样将他们席卷而去,无法挣脱,境地尴尬,既回不去,又出不来。可以说,他们用真实的泥土创造出了一种虚无之物。
    四是文学现状。当下的文学现状也可以称为文坛,我们很难否认有这样的一个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文坛也是这样一种江湖。有趣的是,文坛恰巧迎合了当局者的境地,两相映照,继而让人感到小圈子与当局者也似乎异曲同工,小圈子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局面。圈子意味着圈子内的东西本质上是排斥圈子外的人进行参与的,圈子就是一种规则,如果圈子化严重的话,必然会将文学推到“他们的文学”的遮蔽与自我遮蔽的处境,使得文学真正成为“文学者的文学”,面临与外界无涉、与大众无关的尴尬境地,文学也将成为小部分人意淫的对象而失去了它应有的疆域与意义。
    如果沉迷其中的当局者无法冲破当局者文学的局限,甚至会变成当权者文学,也必然会导致小圈子化越来越严重,而文坛也将因此而扭曲,最后误入歧途,创造出一种虚假而无意义的文学高度。从这个层面来说,近年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诉求是紧迫而富有实际意义的。
    旁观者文学
    旁观者文学更多的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当下文学的一种概括,它也是基于个人的阅读体会,相对于当局者文学而提出来的另一个文学概念,而且顺延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对于当局者文学的沉迷与遮蔽,旁观者文学显示的更多是冷静与清醒的观察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更成熟、更理想的文学形态。
    还需要说明的是,首先,旁观者作为一个中性词,在它所囊括的义项当中,还是需要加以细分的。作为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既有内行也有外行之分,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此处借用的旁观者应该是内行者。其次,旁观者看似是一种局外人的身份,但并非坐井观天,他其实是参与其中的局外人,而且是内行的局外人。一个优秀的作家既能够创造出旁观者文学,而且也可以跳脱其外,成为自我作品的局外人,并以内行的眼光审视那些独立于作者之外而存在的作品。再次,旁观者文学由此而能不局限于字面本身的含义,成为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的文学形态,也即上文所说的理想的文学形态。
    就文学本身而言,纯粹的文学应该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文学是为了某种形而上的东西而创作的,这个“东西”也许是一种诉求,也许是一种探问,也许是一种感慨,不仅对作者是如此,对于读者也是如此,归根结底我们想要明白的就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当局者文学其实就是一种封闭的想象现实,它设定了这种现实的深度与范围,所以显然它并非一种理想的文学形态;旁观者文学需要传达给他人的东西则是探索性与发掘性的开放现实,除了可以给人消遣(不是排遣)、启迪、感悟之外,更应该给人一种假设、延展的思维方式。旁观者文学的结尾只是阅读(在当局者文学那里往往是猎奇)的结束,它更深层的形式是一个起点或开始,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与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它给读者演示了一扇门正确的打开方式,吸引读者(也许是未来的作者)自己去创造和打开各式各样的门,每一扇门外都是另一个世界,所以旁观者文学就是第一张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它的存在让有限的生命去参与其中,经历无限的可能。
    旁观者的姿态也对文学的期待视野提出了要求,提出一种期待文学。旁观者期待一种理想的文学,而理想的文学被置身其中的当局者创造出来之后,面对一大群的旁观者,其实它也在期待着理想的读者。所以说,旁观者文学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或产物,甚至可以说,旁观者文学是当局者与旁观者共同创造的:当局者以他灵活超脱的姿态置身其中又跳脱其外,既是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读者(旁观者),既能够体察形而下又能够把握形而上,既能夯实地面又能打破疆界,不吝心血同时又体谅心血;旁观者深入其中又旁观其侧,带着审视与挑剔的眼光品味之后选择逗留或者远离,选择逗留是因为它可以让他们的阅读得到新的培养,选择远离则是因为他们所培养的阅读已经无法获得满足。旁观者文学即是这样的文学,它既能够担当阅读的培养,同时也能够经得起培养的阅读的考验,也即时间的考验。
    由于旁观者文学的创造者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但相对来说旁观者角色更为重要。文学是一种魅惑,被文学之魅所迷惑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作家,而作家也并非都优秀。作家有时候需要给自己当头棒喝,以此来摆脱塞壬的歌声,而旁观者即是一个观察自我、作品和世界的一个最为适当的位置,而且一直在场。从当局者到旁观者的距离,就是一部拙劣作品与理想作品之间的距离。
    当然,对文学这样加以区分有失妥帖,而且旁观者文学和经典文学会有很多重合之处,当局者文学与非经典文学也有很多的交叉,所以也是值得再商榷的。但无疑这样的分类也有一定的厘清作用,相对于“经典”“正典”这般庄重而辉煌的大词来说,则更有助于恢复真实的文学现场,毕竟,你我都是当局者与旁观者。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广西文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