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南京与香港的城市合作与昆曲创新——实验戏剧《夜奔》推出前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中国艺术报 李小菊 参加讨论


    当代昆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一直是个两难的命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保护和传承成为压在其发展两翼上的重任。然而,活态艺术不但会按照其内在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自我发展,外部环境也会对其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国际文化交流异常频繁的大环境下,西方戏剧观念和艺术理念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产生影响。历时性的自我审视与共时性的“他者”眼光都会引起艺术本身自我认知的改变。其中,城市之间的艺术交流合作由于艺术家们艺术观念的不同而碰撞妥协,从而成为昆曲当代发展不容忽视的动因,如白先勇与苏州市昆剧院合作的青春版《牡丹亭》 ,其“新古典主义”美学理念对新世纪以来昆曲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白先勇与苏州的昆曲合作,南京与香港的城市合作和昆曲创作,以更加开放、前卫和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引领南京昆曲在昆曲创新发展的路途上另辟路径。
    南京和香港是两座气质截然不同的城市。香港一向以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著称。香港著名文化人荣念曾以艺术家的敏锐和哲学家的深邃从香港回归的时代巨变中发现了香港文化身份转变和文化发展的契机,认为“香港如能好好把握这个契机,绝对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文化实验室” 。
    南京是十朝古都,千年文化名城。明清时期这里就是昆曲创作演出的重镇。柯军,昆曲演员,工武生和文武老生,就在这里生活。2004年,当荣念曾正在准备举办“实验传统——独当一面”活动的时候,柯军所在的江苏省昆剧院实行转制,柯军被任命为院长和书记。柯军带领着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这个全国唯一一个企业化的昆曲院团,开始了自己的“实验院长”和“实验省昆”之路。
    先锋前卫的实验戏剧《夜奔》
    实验戏剧《夜奔》是荣念曾继《挑滑车》和《荒山泪》后“实验中国传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观看此剧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养,一是对昆曲足够了解、对传统《夜奔》足够了解,二是要对荣念曾有足够了解、对荣念曾的戏剧理念和创作方法足够了解。
    昆曲折子戏《夜奔》出自明代戏曲家李开先剧作《宝剑记》 ,是昆曲舞台上最经典的折子戏之一,也是柯军最拿手的昆曲折子戏,他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会演北昆武生、南昆武生和昆曲老生三个版本《夜奔》的昆曲演员。这出戏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表演特征。 《宝剑记》讲述的是宋朝官员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受奸佞所害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夜奔》一折表现的是林冲在月黑风高的雪夜独自奔逃梁山的心路历程。李开先的政治生涯比较坎坷,这部作品是作者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现实不满、胸中愤懑不平之作。
    在实验剧《夜奔》里,那些通过师傅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成体系的身段表演和成套的曲牌演唱,全都没有了。舞台上的柯军没有穿昆曲传统服装,而是身着一袭灰色长衫。在表演上,实验剧《夜奔》应该属于后现代主义肢体剧,是自由的、自我的、即兴的。舞台上柯军演的不仅仅是林冲,“他”有可能是从明代李开先开始任何一个思考昆曲《夜奔》的人。该剧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以字幕的形式提出了200多个问题,这些提问似乎穷尽了所有可能由《夜奔》引发的问题和思考,如暴风骤雨般地倾泻在舞台幕布上,抛给柯军,抛给现场观众。从昆曲艺术的角度来讲,这些提问直指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的表演,是不是全都合理?是不是全都不能动、不能改?通过对以传统昆曲《夜奔》中每一个身段动作来龙去脉的追究与反思,传达的都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传承人在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地传承昆曲技艺时,渴望张扬艺术个性的强烈愿望。
    通过不断地提问引起人们对最习以为常、最理所当然的事情和现实的思考,是荣念曾实验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最吸引人、最具开放性和启蒙意义的地方。“最传统”并且“最先锋” ,就是柯军面对实验昆曲《夜奔》中200多个问句,对当代昆曲传承与发展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柯军说:“我们既要‘最传统’ ,又要‘最先锋’ 。今天的昆剧艺术工作者化身为两个主体:一支考古队,一支探险队。前者保护遗产不折不扣,后者发展创新毫无畏惧。 ”荣念曾用自己的方式给柯军的思想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按照柯军自己的方式结出了果实。
    身怀传统昆曲艺术的技艺,兼具敏感、探索的当代观念以及放眼世界的眼光,是柯军作为昆曲表演艺术家的高度,也是他勇于探索的锐气和胆识。如何打破“最先锋”与“最传统”的界限,将探索实验的成果与传统昆曲艺术真正融合成为有机整体,是柯军和他的同道者有待解决的课题。从柯军后来创作和表演的作品来看,如《临川四梦汤显祖》 、中英版“汤莎会” 《邯郸梦》 ,他已经把实验的结果运用到新创剧目中去了。而这,正是实验昆曲对当代昆曲发展与创新的意义所在。
    昆曲人才的再培养与再启蒙
    荣念曾在“实验传统”计划中选择合作的传统戏曲演员,都是已经成名的、成熟了的表演艺术家,荣念曾与江苏省昆剧院合作的第一代昆曲演员是石小梅,他们合作的第一个实验戏剧是2001年的《弗洛伊德寻找中国情与事》 ,之后又有《西游荒山泪》 (2008年) 、 《紫禁城游记》 (2009年) 、 《舞台姊妹》 (2010年)等。第二代昆曲演员以柯军为代表,其他演员有孔爱萍、单晓明、李鸿良、赵坚、王斌等,他们的合作开始于2004年的《夜奔》 ,之后有了《东宫西宫》 《临川四梦》 《万历十五年》《宫祭》等诸多作品。对于实验昆曲,这些成熟演员都有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原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第一次参与荣念曾实验戏剧演出是2004年的《浮士德》 ,合作之后,李鸿良这样评价:“初次合作,我觉得这样的形式不会让我们丢失传统的内核。 ”“这样的合作,并不是让昆曲改变自己的舞台形式,而是锻炼了我的前瞻性、补给我创作的潜力。我觉得不同界别的艺术家都应该去经历。 ”
    2009年,荣念曾开始系统接触青年昆剧演员杨阳、徐思佳、钱伟、朱虹、孙晶、曹志威、赵于涛、孙伊君、刘啸赟等。2010年《朱鹮的故事》催生了荣念曾的“朱鹮计划” 。“朱鹮计划”以“大师工作坊”和讲座的形式,通过邀请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到南京,给江苏省昆剧院的青年昆曲演员讲座,拓展眼界、了解表演和剧场的各要素、培养自我意识和创意精神。以人为核心,培养全面而富有进取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昆曲人才,是荣念曾和柯军一系列实验作品的最终目的。“实验昆曲”最终是为了“实验人才”“培养人才” ,这才是最富前景的目标。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