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大力弘扬审美自信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刘斯奋 参加讨论

    文化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归根结底是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的问题,是人类面对生存需求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区别于其他动物,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共性的一面。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近百年的深刻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自信,是坚持文化自信这篇大文章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各种文化生成物包括礼仪、文学、艺术、服饰打扮、建筑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等等,对这种价值观与道德观的传播和继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坚持文化自信时,我们不但要注重对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坚守,同时还要大力强调对审美理想的坚持和弘扬。价值观与道德观同审美理想可谓相辅相成。
    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什么呢?这就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极端,主张对事物的把握要执其中,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认为过犹不及。这种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教。例如,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太愤怒或太悲伤时都不适宜作诗。人们这时往往会“失之大怒其辞燥”,而悲伤过度则会撕心裂肺,不可能写出好诗。所以,中国传统美学主张“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又如,书法的一笔一画都要守在中间;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死亡、战乱、灾祸、杀人、流血等都是不入画的。人类社会或大自然的极端的、非正常的表现,都不符合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这与以执着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揭示之穷尽形相、表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主张愤怒出诗人,绘画题材也是无所顾忌,战争、死亡、流血、砍头、解剖等等揭示人类“原罪”及其救赎的事物,全都可以入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如果形象地加以譬喻,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子”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包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亮在外头。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站在制高点上,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