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闫文美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由国家汉办派往韩国龙仁泰成中高等学校孔子课堂,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汉语教学。对这段经历,“和韩国学生们找到了心灵的共通点”是闫文美最深的体会。 闫文美主要担任高级会话班综合课授课。高级会话班的学生青春年少、活泼好动,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他们虽然发言积极,但表达能力稍弱。针对这一情况,闫文美一方面利用教材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一方面重点从写作方面训练学生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再同时延展到口语表达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她找了很多与作文类型对应的文章供学生阅读。一次,她给学生读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考虑到受中文水平的限制,学生可能难以体会文章表达的造化弄人的悲愤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可是,出乎她意料的是,学生们听完都沉默不语,有的甚至还努力地深呼吸,似乎要把夺眶而出的眼泪收住。“那一刻,我知道他们读懂了。”闫文美说,“学生们问我:‘这篇文章写的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悲伤了。’看着他们感动的目光,我体会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想,不论什么国家民族,不论什么文化背景,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听了闫文美对史铁生这位命运坎坷的中国作家的介绍,学生们受到了激励,对自己原来感到困难的汉语表达,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决心。 闫文美还进行过一对一的辅导。在她辅导过的学生中,有一位年长的《周易》研究者,孔子课堂的人都尊称他为“曹先生”。曹先生是当地一家大型超市的经营者,年轻时曾在当地的图书馆打工,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带有韩文注释的汉字版《周易》,从此便爱上了这部蕴含中国古老智慧的著作,并且坚持不懈地研究了十几年。了解到他对《周易》的爱好,闫文美在课程的常规语言教学之外,着重介绍了古代诗词和一些较为浅显的文言文。她发现,基于对《周易》的理解,曹先生能够很快地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并能用“易”的智慧来解释。其实,曹先生并不是学者,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来到孔子课堂之前只能看懂汉字却不会说汉语。就是这样一位韩国中年人,竟能吸取《周易》的智慧,融汇进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再次让闫文美体会到人类心灵智慧的共通,不仅启发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也引发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的生存现状的反思,更让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美好。 这次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经历,让闫文美认识到语言的巨大影响力。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进步,通过课上课下逐步深入交流,她发现自己与韩国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这让我对语言的作用有了新的思考,它就是连结人心的道路,让来自不同国度的人表达共同的情感。”闫文美说。 志愿汉语教学结束后,闫文美这样写道:“只要我用一颗真心去教汉语,就一定能感应到在仰望着汉语的另一颗真心。我祝福学生们都能摘到他们心中的那颗汉语之星。”现在,诚如文美所愿,曹先生已经来到了他向往的《周易》发祥地——陕西省天水市,在当地的师范学院继续研究《周易》,高级会话班的学生中也有人申请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中国高校的留学机会。对此,她很是欣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