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师生关系与学术生产体制、乃至整个时代的特征密切相关。看看当下的象牙塔,那些调侃“大师”、“叫兽”、“老板”的段子其实是值得深思的。 古人治学,尤重师承。祖师开宗立派,弟子继其衣钵,其学术得以代代相传不辍,其学脉亦因之时时明晰可辨。学者背景不同、师承各异,其间的对垒辩论,往往易于固化所谓的学派意识,清末仍余音绕梁。譬如朴学大师俞樾,曾师从名儒陈奂,陈氏则拜于乾嘉硕学段玉裁、王念孙父子门下,故他们三代学人皆上承汉学重镇戴震一脉。俞樾乐于开门授课,一时“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其中最得意弟子莫过于章太炎。 虽是革命急先锋,章氏带徒弟,依旧是乃师风范。章氏避居东京后,众多留日学生慕其大名,登门求教。其弟子许寿裳曾有一段十分生动之回忆,“每星期日清晨,步至牛込区新小川町二丁目八番地先师寓所,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席地而坐,环一小几。先师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精力过人,逐字讲解,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以故新谊创见,层出不穷,即有时随便谈天,以复诙谐间作,妙语解颐;自八时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道授业解惑之余,章不忘与弟子们调侃,一次偶然兴起,他模仿太平天国的封号,戏封其弟子为王。他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希祖为西王,吴承仕为北王,钱玄同为翼王。此虽属戏言,亦可见章对弟子的喜爱之情。 当然,清末民初,毕竟已进入由传统到现代之提速期,师生观念的衍变实大势所趋。对西学颇为留心的章太炎常说:“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而二国手门下,却能出大国手。大国手的门生,往往恪遵师意,不敢独立思考,学术怎会发展?二国手的门生,在老师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故往往青出于蓝,后来居上。”故章并不主张弟子们株守旧学,鼓励他们自由发展,融汇各家。于是,诸门生可谓百花齐放,黄侃之五朝学独步一时,朱希祖为史学之翘楚,鲁迅以杂文闻名于世,而钱玄同走得更远,与陈独秀、胡适一道,高倡五四新文化,认定“学术之有进步,全由于学者善疑,而赝鼎最多的国学界,尤非用极炽热的怀疑精神打扫一番不可!”一反其师崇古学风。 许纪霖先生曾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划为六代,章太炎属于晚清一代,他们“既是中国历史上最末一代士大夫,又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驱”。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一代方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都放洋日本或欧美留学,对西方文化有比较完整的、直接的认知”,故其身处高校,其同学生的关系已十分现代。胡适初入北大,主讲中国哲学史,径直抛开唐虞夏商,从周宣王讲起。此模式引来之反响自是褒贬不一。当时学生们公认傅斯年学问最佳,于是顾颉刚鼓动傅去听胡的课,对其水平做一评估,以决定胡的去留。傅认真听了几天,告诉大家:“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胡适由此躲过一劫。十几年后,胡才知道原来是傅斯年暗中做了自己的“保驾人”。也就从此起,傅同胡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傅经常去胡家做客,起初尚客气礼貌,时间一长,相互熟识了,傅便渐渐“肆无忌惮”起来,与胡适辩论到酣处,竟不顾师生之别,大吵大嚷起来。胡适也不以为忤,盛赞这位学生为“人间最稀有的天才”。可见民国师生关系已非前代那般拘谨。 傅之所以敢同老师“顶牛抬杠”,与这一代对师生观的反思大有关联。他们是后五四一代,“求学期间直接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大都有留学欧美的经历,有很好的专业训练。”故在他们看来,旧时学术,“以学为单位者至少,以人为单位者转多。”“历来号称学派者,无虑数百:其名其实,皆以人为基本,绝少以学科之分别……无论何种学派,数传之后,必至黯然寡色,枯槁以死。”且“其所学之目的,全在理古,理古之外,更无取于开新;全在依人,依人之外,更无许乎独断。于是陈陈相因,非非相衍,谬种流传,于今不沫”。如此率直激越之文字,那当是傅大炮之手笔。此论断虽不免绝对,确也点中了传统授徒治学的弊端:由派系生门户之见,因墨守致学术消亡。所以昔日的学术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民国现代高校体制的需求,老派学人也逐渐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趋势。民初北大有一位朱蓬仙教授,也是太炎弟子,其所教《文心雕龙》却非所长,硬伤频出。恰有一位同学借到朱的讲义,交给傅斯年。傅一夜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元培,请其换人。书中所列各条错误,身为内行的蔡氏,看了自然明白,于是要求召见签名的全班学生。同学们害怕蔡校长只考傅斯年一人,责任未免太重,每人分任几条,预备好了,方才进去。果然蔡当面口试起来,分担的人回答得滴水不漏。考完之后,蔡一声不响。不久,这门功课重新调整,朱蓬仙从此不再任教。此事在当时轰动一时,脑海中尚留有古时师承观念的人们,视此举过于荒唐。只是时光是把杀猪刀,十几年后,第二、三代知识分子成为高校教师主体,学生炒老师鱿鱼的情况愈来愈多,大家便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彼时虽有一些宿儒耆旧于各地创建书院,招收门生,续传统学术之薪火,然这已不足以扭转师生关系的衍变。 当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常被拿来调侃,如“大师”满街走、“叫兽”课堂吼、“老板”富流油等。其实,民国也不乏此等滥竽充数、有辱师道之徒。不过,任何一个时代,出现所谓的“大师”、“叫兽”和“老板”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于偌大的象牙塔里,只剩下一群“大师”、“叫兽”和“老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