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该不该纯洁一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成都商报 王越 参加讨论

    最近,关于iPhone、Wi-Fi等外来词,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的话题引起了热烈讨论。正方的观点是:我们的方块文字夹杂着英文不像话!反方的观点是:这些简写的英文名称如果用汉语来说就太长、太难懂、太麻烦了。事实上,汉语和外语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问题在于,关于语言的纯洁性,我们是不是想得太多了?成都商报记者 王越
    不作死就不会死!
    网络流行语,“作”音zu,作死、找死(故意的)。全句意为没事找事,是“自作孽,不可活”的口语表达。
    No zuo no die!
    This phrase is of Chinglish origin.(这条短语源自中式英语。)
    “作死”等网络流行语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
    1999年,由当时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新生亚伦·佩卡姆建立的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是一个解释英语俚语词汇的在线词典。目前该网站已有772万多条词汇定义,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不少当代文化中的流行俚语俗语,在标准词典中无法找到,在这里则可以查到例句和网络标签。
    跻身2013年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No zuo no die(作死)”,近日被发现已成功被录入了城市词典,同时被发现的还有“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等中文网络流行语。至于一些大家用了多年的“Gelivable(给力)”“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Chinglish(中式英语)”,在这个词典里也是一找一个准。
    早期的中式英语,多是一些自造英语单词,或者将中文逐个译成英语后的汉语式拼接,如“给力”“人山人海”等;但如今,更多的中文拼音开始“侵入”英语,就像“zuo”,以及更直接的“Tuhao(土豪)”“Dama(大妈)”。
    去年年初,“大妈”的汉语拼音登上了《华尔街日报》,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而去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为“Tuhao”一词做了一档节目,介绍了它的词源、词义以及风靡一时的原因。《牛津英语词典》的编著者表示,“如果‘Tuhao’这个词语的影响力持续的话,会考虑在2014年的更新中把它加入词典之中。”
    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大约包含120个含有中文渊源的词汇,不少都是直译拼音的形式,例如“Guanxi(关系)”“Dim sum(点心)”“Maotai(茅台酒)”等。
    难怪很多小伙伴都开始觉得“自己懂的英文越来越多了”,并“发自内心”地感叹:“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归根结底会是拼音的。”(据《新快报》)
    外来词是怎么翻译的?
    语言的相互融合,是在文明间发生充分交流的时刻。日本在160年前被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日本的学者就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方,这第一步,就是翻译西方著作。
    对于外来的名词、概念如何翻译?“信达雅(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雅、美好)”自是不必说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不管怎么翻译,都难以找到合适的本土词对应。
    日本人的对应方法,是给出多种译法,让其自然竞争。例如,“Literature(文学)”最早就有“文章学”和“文学”两种译法,最后“文学”获胜,但是还是有人质疑其词义暧昧不明;“Art(艺术)”最早也是“艺术”“美术”“文学技艺”等数种译语并行;而“Individual(个人)”出现时,甚至有“各殊之人身”“独一者”“人”“独一个人”“私人”等多种译语纷纷登场,最后“个人”获胜,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译法。
    对于中国而言,涉及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约有70%是从日本输入—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简直数不胜数。其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很多都曾留学日本,就很省事地把这些词都“拿”了过来。
    但根本原因,还是日本人翻译得好。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是坚决反对使用日本的翻译的,他却将“经济”译为“计学”;“社会”译为“群学”;“资本”译为“母财”;“进化”译为“天演”。这些词都被严复翻译得很古雅,但他做到了“雅”,却没能兼顾“信”,就很难把这些外来词的原意传达得很准确,不易让人把握。所以到后来,严复的翻译就被遗弃了。
    “零翻译”的合理性
    其实我们也有很多好的翻译。
    最喜闻乐见的应该就是“家乐福(Carrefour)”了,简直是音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Computer(电脑)”按意译来,就是“计算机”,再引申一下,就成了更有想象力、更形象的“电脑”;英文里的“短信”是Short Message Service,但我们翻译过来只有两个字,在德语里,就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对应,只好用SMS—首字母缩写来代表。
    至于“Wi-Fi”怎么翻译?显然不能是“无线保真联网”。“iPhone”怎么翻译?如果说是“苹果手机”,那么苹果再推出一个与iPhone截然不同的全新系列手机又怎么办?对于这两个词,由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翻译,所以就选择了“零翻译”。
    但似乎也没必要为此感到内疚。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字母文字对于这两个词都是零翻译,直接照搬,甚至连日语都是照搬。事实上,现在的日本很少会认真地去翻译新的事物了,往往是直接音译。老一辈的日本人,读的书上还是一大片汉字,但他们现在已经很难听懂日本年轻人说的话了。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将外来词本土化方面,做得还要好些。
    但“零翻译”的出现,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外来词无需翻译了。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很多词语根本来不及经过专业的翻译就已经被广泛运用。而随着英语教育的广泛开展,这些外来词不用翻译就能懂。而一些糟糕的译法,生硬,也不够准确,甚至还不如不翻译,如果“Excel”被译作“胜出”,“Photoshop”被叫做“照片商店”,“mp3”被称为“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大家还不如继续使用英文。
    但所有这些,都是证明汉语自身的活力。汉语能吸纳外来词汇,甚至吸纳拉丁字母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那些不顾“信达雅”而纯粹是音译的词,都能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词语:刹那、佛、高尔夫、巴士、威士忌……所有这些词,随着岁月沉淀,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哪怕再有更合适的表达和翻译,也很难被取代。
    法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于是他们拿“E-mail(电子邮件)”这个外来词开刀,试图用“Courriel”这个有法国特色的词来取代。但是却很少有人这么做,因为大家觉得,E-mail早已被吸收为法语,“难道这不是法语词吗?”大家反而觉得“Courriel”是一个新造的词,没有任何意义。
    完全纯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现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也是词汇来源最多样的语言之一。
    英语借走“十个中国词”?
    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人遍布全球,汉语对其他语言的影响应该很大,尤其是英语这个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于是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英语借走的‘十个中国词’”。那么,真的有十个中国词被英语借用吗?
    被英语借走的中国词,首先是中国的“土特产”。
    先是“Silk(丝绸)”。丝绸之路将当时只有中国才有的丝绸传入西方,根据“丝”的音译有了英文里对应的单词。但是,这显然是一种曲折、历经漫长时光的转换。比如“秦”这个朝代名,它首先进入阿拉伯语,读作“Sin”,进入希腊语又成了“Sina”,进入拉丁语变成了“Sinae”,再转化成法语为“Sino”,随后进入英语,以“sin-”的形式表示“中国”或“中国的”。
    “Tea(茶)”也无疑来自中国。17世纪初,葡萄牙人将中国的茶叶引入欧洲。“Tea”第一次出现于英语文献是1650年,将它传入英语的是荷兰人,他们当时接触的主要是福建人,所以“Tea”其实是闽南语“茶”的音译。葡萄牙人一直与广东人打交道,所以他们的“茶”,是广东话的“Chaa”,后来也传入英语。因为荷兰人在17世纪的霸主地位,“Tea”也就慢慢取代了“Chaa”。
    当时,在中国海上贸易的航线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是闽南语。所以很多进入西方世界的中文词,都是闽南语读音的音译。比如“Cumshaw(打赏)”,源于闽南语的“感谢”,“Ketchup(番茄酱)”其实是一种福建人腌制鱼虾产生的卤汁。
    但有些词就未必来自汉语了。“Tycoon(大款、大亨)”据传源于中国传统的“大掌柜”,因为中国商人名声在外所以被英文借用。但事实上,“Tycoon”来源于日语的“大君(Taikun)”。但有意思的是,“大君”源于《易经》,是中国古代周天子的别称。
    更牵强附会的是“Casino(赌场)”。据传是移民到美国的福建人聚众赌博,每次开局都要喊“开始了!”结果被英语借了去。其实,“Casino”来自意大利语的“Casa”,意为“房子”,先后演变成“集合的地方”“会议室”“娱乐室”等等,最后才演变为“赌场”的。“Casino”一词最早在1744年进入书面英语,比美国建国还要早。
    而我们一贯以为是中国人发明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其实也是以讹传讹。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这个短语其实源于美国,是印第安人模仿英语的表述,最早的版本其实是“Long time no see you”。
    参考资料
    钱歌川 《翻译的基本知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史有为 《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