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若 榴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深圳特区报 重瞳子 参加讨论

    石榴,有一连串清丽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罂、金庞、天浆等,这些个名字几乎都有个说法,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载:“五代吴越王钱镠改榴为金罂。”朱国祯《涌幢小品》云:“杭越之间呼石榴为金庞,盖避钱镠讳也”。《本草纲目》记:“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頳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酉阳杂俎》云:“石榴,甜者谓之天浆。”但石榴,最初出现在文籍中的名字,为“留若”。汉武帝上林苑有“留落胥邪,仁频并闾。”东汉之后,石榴又名“若留”或“若榴”。张衡《南都赋》言其家乡南阳有“梬枣若留,穰橙邓橘。”《广雅》载“若榴,石榴也,丹实垂垂若赘瘤也。”魏晋时,其又名安石榴,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后世关于石榴的来源,大多皆从张华之说,如《齐民要术》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封氏闻见记》亦云“汉代张骞自西域得石榴、苜蓿之种,今海内遍有之。”《群芳谱》载:“石榴本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石榴由张骞带入中土之说,始于《博物志》,但不知出自何处,因《史记·大宛传》、《汉书·西域传》皆未提及此事,亦无涂林安石国之记载。若《西京杂记》原作者真是刘歆的话,那么张华所记,有可能源于此书:“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树,有安石榴十株。”众所周知,石榴原产地为伊朗、阿富汗、印度等中亚地区,对比史书所载,所谓的“涂林安石国”,当是汉武帝时,被汉人称为“安息”的伊朗。而照语言学者考证,“安石”,正是当时阿萨息斯王朝(Arsaces)的对音,“涂林”乃梵语石榴Darim之音译,如此看来,涂林即为石榴,而安石国即为安息,其名来源于帕提亚帝国的开国阿尔撒息(Ar·ak)的音译。照此说来,可见《博物志》所载并不严谨,而后世关于石榴的记载,大多是以讹传讹。如若石榴并非张骞带回,从地域上来看,有可能是从西域先传到新疆,再由新疆一路南下关中之地,因武帝建上林苑为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39年,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在公元前135年,其作《上林赋》乃在出使巴蜀前。
    魏晋时人,对石榴似乎情有独钟,为其作赋者屡见不鲜,兴起一阵“石榴赋”风潮。潘尼赐予石榴最高的评价及人文属性,赞其是“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也,是以属文之士,或叙而赋之。”张协咏石榴是:“内怜幽以含紫,外滴沥以霞赤,柔肤冰洁,凝光玉莹。”有“石榴花神”美称的江淹,赞石榴是“美木艳树,绿叶翠今,红花降采。”左思用“蒲陶溃乱,若榴竞裂”,形容蜀都物产之丰美。到南北朝时,又涌现出“石榴诗”。梁元帝诗云:“涂林应未发,春暮转相催。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可见彼时石榴,在中原大地上的广泛种植,而从金楼子的诗中可知,石榴还可做成酒浆。
    自古以来,人们即视石榴为吉祥植物,因石榴果实“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在早时的民间嫁娶中,人们有意在新房中放置露出籽粒的石榴,以此寓意多子多福,或以石榴相赠祝吉,据说此种习俗自唐代即已流行。前几年有部电视剧名为《阿娜尔罕》,即是维语“石榴花”的意思,新疆人大多用石榴命名女孩,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女人,要像石榴一样,需有极强的生育能力,繁衍子孙,使得家族兴旺发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