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和石黑一雄面对面——访《世界文学》编审邹海仑(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午荷 参加讨论

    音乐与文学 音乐与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你们有没有谈到音乐?
    邹海仑:当然。我问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是小学还是中学,他说其实他开始写作都24岁了,是在上大学时。在此之前,他最大的爱好是音乐,15岁他就开始写歌,并梦想成为莱纳德·科恩那样的歌手。我一听便说:“难怪你上一部长篇小说《无可慰藉》(The Unconsoled)写的就是音乐家。那么你现在还会创作歌曲吗?”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现在不写了,但经常还会弹弹钢琴。
    《中国社会科学报》:《无可慰藉》中的钢琴家不仅没能用音乐抚慰人心,自己反而深陷危机,无可慰藉。通过音乐人生的主题,作家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及文化困境进行了反思。此外,他的小说“音乐化”特征也很明显,尤其在叙事风格上,比如《上海孤儿》……
    邹海仑:说起这部小说,当时我曾问石黑一雄:“最近在写什么?”他告诉我正在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上海,主要写1937年前一些生活在上海租界里的外国孩子的命运,后面也涉及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我问他什么时候能写完,他说年底以前。又问他小说的名字,他的回答有些出人预料:还没有书名。他写小说历来都是最后才定书名的。想想他这个习惯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写完全书之后,才能对内容有总体把握,从而确定最恰当的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离开英国时,他这部小说写完了吗?
    邹海仑:没有,我回国时才8月。不过这部小说翌年春天就出版了。当时英国《文学评论》杂志的书评称,像他这样一位以文体细腻优美著称的作家,却选择了像二战中国战区这样一个最残酷最危险的环境作为自己新作的背景,实在是勉为其难。他想保持以往优雅徐缓的叙事风格、节奏,还想和战争保持距离,结果这种矛盾在作品中十分显眼。然而,石黑一雄却对自己这部小说情有独钟。
    当然,那天我们谈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我问他,妻子是日裔还是英国人,他像个大孩子一样笑着告诉我,妻子就是个英国本土姑娘,她非常支持他的创作,而且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第一编辑,对他的帮助很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和多丽丝·莱辛见面时有没有谈到石黑一雄?
    邹海仑:谈到了。我是在见石黑一雄的前三天去的莱辛的家,记得老太太对我说,石黑一雄和拉什迪都是了不起的作家。当我把莱辛这番话告诉石黑一雄时,他竟然羞红了脸,连连说不敢当,这种谦虚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动。
    记者 午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