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材来源多元、加工程度不一等原因,世代累积型小说的艺术表现往往不够均衡。如《三国演义》,当涉笔刘备阵营及相关事件时,往往不厌其详、精彩纷呈;记叙曹操与董卓、袁绍、袁术等的纠葛时,则相对简略,给人的印象不深。这与其因世代累积的成书方式所导致的文体不严格统一、艺术成就不均衡有关。有学者指出,《三国演义》文本主要由三种文体构成:准记事本末体、准话本体和准笔记体;其中写得最精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内容,多是以准话本体呈现的部分;以准纪事本末体呈现的部分,精彩程度则要稍逊一筹。这是编创者将来源不同的故事整合于一书的必然结果。再如《水浒传》,前七十回的故事非常精彩,令人欲罢不能,而后面的征辽、征田虎、征王庆等内容,则平板乏味,几令人难以卒读。究其原因,主要是故事来源不一,本有高下精粗之别,编者将其整合于一书,导致全书艺术表现的失衡。 较之艺术表现的不均衡,文化意蕴不协调的问题更为突出,也更为复杂。几乎每部世代累积型小说,在思想内容上都存在着矛盾,甚至是内在的悖论与冲突。如在《西游记》前七回中,孙悟空是一个极具叛逆精神、自由个性,且神通广大、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超级英雄,但在第十四回皈依佛门后,非但叛逆精神几乎消磨殆尽,尤其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昔日的超级英雄居然连一些不入流的小妖都打不过,甚至要请一些当年败在自己手下的神道帮忙。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编者把道教系统的修炼猿故事和佛教系统的听经猿故事相捏合(张锦池《西游记考论》),把原属南方系统的神通广大、狠毒好色、号称“大圣”的猴精故事和原属北方系统的护送唐僧取经、忠义正直、号称“行者”的神猴故事相捏合(蔡铁鹰《〈西游记〉的诞生》),因而在文本中留下了难以完全弥合的罅隙,这也是后人在讨论孙悟空形象及该书的思想性质时歧见迭出的根源所在。 总之,较之文人独创型小说,世代累积型小说在成书与文本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而对二者差异的体认程度无疑会对研究者的研究思路、解读方式乃至具体观点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讨论世代累积型小说的特征问题,实际上也直接关涉到此类小说的研究方法与阐释路径问题。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