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文学翻译家力冈(1926-1997)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但他留下的译著仍在不断再版,洋洋24卷的《力冈译文全集》也将于近期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时此刻,我们能更充分地意识到他的文学翻译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力冈是一位文学翻译苦行僧,他生于山东乡间,自幼失去母亲,少年时代生活贫苦,又逢抗日战争,他先后流亡河南、甘肃、陕西多地,直至1950年考入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来到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安徽大学任教,不久就开始文学翻译,陆续在报刊发表一些短篇译作,1956年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译作《里雅希科小说集》。然而次年,他便在反右运动中蒙冤,被开除公职,押往工厂劳教,1960年因“劳动表现突出”被摘掉右派帽子,重返学校,他在教学之余搞翻译,在短短数月间便译出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的中篇小说《查密莉雅》,这篇译作在《世界文学》杂志1961年第10期刊出后引起轰动,“力冈”这一译名从此进入人们的视野。就在他准备大展宏图时,文化大革命却突如其来,他于1968年再度被逐出校园,下放农村劳动改造,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方得以重返讲台。在对于一位翻译家而言的黄金时期,即30岁至50岁之间,力冈两度蒙冤,又两度重拾译笔,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坚韧!他两落两起的翻译经历,几乎就是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整整一代俄苏文学翻译家们跌宕人生的缩影,就是那一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象征。在1978年后的20年间,力冈陆续出版20余部译著,平均每年一部,总字数达700余万。1997年2月,力冈因肝癌在芜湖弋矶山医院逝世,据家人说,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念叨着未译完的最后一部译作《罪与罚》。可以说,文学翻译是他最为看重的毕生事业。力冈以他的作为告诉我们,文学翻译是一项可以托付终生的事业,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存在方式;力冈的文学翻译活动是一种燃烧生命的举动、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典范,同时是他的翻译意志奏出的一曲凯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