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未伸出援手的人未必道德素质低下,因为在不同状况下,一个人的选择可能迥然不同。决定人的行为的,更多来自环境因素,而非内在属性。 其实,不只人类如此,一切社会性动物都如此,包括蟑螂。蟑螂在遇到人时,会转身逃跑,如果有别的蟑螂跟着它跑,则它跑的速度明显增加,哪怕旁边有别的蟑螂旁观,它也会跑得更快。 社会心理学家乔治·吉奥索和理查德·莱克曼搞了另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们让受试者参与讨论,并故意在讨论小组中安插一名“搅屎棍”式的人物,只说否定意见,且态度极为强硬。结果大出意料,所有参试的大学生最终都同意了否定意见,甚至忘掉了自己曾持肯定意见。 实验不仅证明人类很容易被环境掌控,更重要的是,它还证明:我们的判断常常是临时“编造”出来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档案库,虽然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像经过了深思熟虑,但那只是在两个对立态度之间犹豫,选定哪一个,完全是随机产生。而同一个人在这次表态和那次表态时,逻辑上经常呈对立关系。 遗憾的是,当我们评判一个人时,却往往将他视为绝对理性、绝对一致的,认为他的行为动机完全来自他的性格、他的道德水平和他的思想。一旦行为出现偏差,我们便以此为据,深究其灵魂、智商等方面的缺失,而这种错误的归因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悲剧。 生而为人,道德确实很重要,但不能将它僵化、意识形态化,毕竟道德实践更多取决于情境,而非道德敏感,过分强调后者,很可能将板子打错屁股。 也许,在理查德·尼斯贝特看来,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非常好回答:先救瘦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