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以万物之名,潜入日常世界的表象之下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夜雨 参加讨论

    回顾今年10月出版的社科类作品,从对象、立场到方法,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丰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虽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看起来泾渭分明,但通过作家创新性的写作,目前在试图打破这种对立。同时,在这些具有思想美感的研究背后,最终比的,是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期许与行动。
    从文学到文化保护 他是知识分子行动派
    何谓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冯骥才是一个标杆。
    他从上世纪末起,除了写小说,还“自寻麻烦”,投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投身民间文化和传统村落抢救等工作。
    这样一件艰巨的事,近20年来,就这么沉重地压在他的背上。作为文化保护的先驱和保护者,冯骥才在一次次的呼吁和奔走之间,诸如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民间传统工艺传承、农村村落的留存等问题,引发全国上下关注。
    近期,海内外50余位学者齐聚天津,参加“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并深入当今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展开对话。大象出版社同期出版《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在书中收入的近20年间冯骥才关于文化保护的演讲中,一位作家、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热爱,对文化消失的忧虑和保护的紧迫感淋漓展现。
    冯骥才说自己要做“行动的知识分子”。对于文化遗产的抢救,不仅需要说、讲,需要呼吁乃至呼喊,更需要行动。自他心甘情愿放下写小说的笔,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抢救,演讲就成了他重要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从最初发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从非遗到古村落,从学界到社会,从对文化现实与困境不断深化的认知到每一项重大遗产的普查,全来自他在演讲中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的传布。
    冯骥才认为,文化抢救更需要唤起民众。而演讲,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与田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性的思考,而且它像一条线,贯穿其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这些“言论”中,也可见一代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为民族的文化命运而战的思想历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