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以人民为中心,从“我”走向“我们”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文化报 艾斐 参加讨论


    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服务人民、歌颂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与天职。而要做实、做好、做到尽善尽美,一个不可逾越的逻辑起点,便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艺术家,必须高度自觉、卓有成效地实现从“我”向着“我们”的立场转换与精神升华。
    文艺的核心旨要和崇高使命,在于以艺术的方式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歌颂人民、鼓舞人民,在使人民得到充实和提高的同时,赋予人民以创造的激情与文明的粹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作主体就必须实现从“我”跻于“我们”的认知转换与精神升华。这一实现过程不啻是思想与艺术的提升和飞跃,更具有革命性质与本质意义,并因此而必定会给创作带来全新的变化和巨大的起搏,足以使浅薄变为厚重,低俗变为淳雅,冷漠变为热烈,微末变为崇高。历来的好作品和大作家,都是在实现了这种根本性的转换与飞跃之后,才得以形成和出现的。否则,只蜷缩在自己的生活小天地中,恋栈于自己的小情感、小人生、小得失,并将之扩容到足以覆盖全世界。处于这样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哪怕才高八斗、笔走龙蛇,也终究无法写出好作品和大作品。因为生活的内容决定作品的内容,精神的高度决定创作的高度,一旦暌隔生活主潮、疏离人民大众,所谓的创作也就只能是水花镜月、涸辙之鲋。
    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创作主体首先必须挚爱人民,深入生活,关切并参与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衍进,时刻把创造历史的黎庶百姓放在心中,才可望创作出彪炳时代、激励人心、驱动发展的壮美篇章,才能真正实现文艺服务人民、提升人民的愿景与旨向。然而,就现实的创作而论,却常常会出现如许误区和悖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我强化,将人民虚化,将社会淡化,将生活固化。仅以纸质为载体的作品而论,我们现在每年都有数千部长篇小说、数十万篇(首)散文和诗歌,影视作品的年产量也大都各在六七百部以上。仅以这样的创作量而论,无疑是丰硕的,但其中留得下、叫得响、传得开的作品,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被广大人民群众交口称誉、争相观览,心投意契、奉为经典的作品,却毕竟还是鲜见难觅的,也就是总书记所说的“有‘高原’缺‘高峰’”吧!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其中一个切中命门的原因,则是对人民的弱化、淡化、虚化和对自我的强化、显化、异化。于是,在这些创作者们的作品中,人们所看到和感到的,便只有“我”的赫然存在与无限放大,而终归难觅“我们”的些许身影与心音。应当说,这才是造成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重大牵掣。
    曾记否?在我们新时期的文艺履迹中,不就接踵而至地经历过“无‘主题’”“写‘真实’”“去‘英雄’化”“泛‘娱乐’化”“非‘典型’化”“表现‘自我’”“远离‘生活’”“消解‘政治’”“躲避‘崇高’”等思潮与“主义”的裹挟和侵扰么!这显然是进入了一个认识误区,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文艺创作推入了泥淖,使之失却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遵循,以致造成创作思想的惑然与创作实践的茫然,相当一部分文艺家和文艺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迷失了路径和方向,乃至一个时期以来的部分文艺创作屡呈低俗与怪异之象,不仅销蚀了文艺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光彩,也衰减了受众对文艺的接受度和认同度。造成此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艺创作对“人民”的消解与放逐。
    其实,真理往往并不复杂和玄奥。真理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切中宏旨。而非真理、非道义的论说反倒常常会标奇立异、故弄玄虚。上述文艺上一度出现的种种“主义”、口号与思潮,其实就是炒冷饭而充奇货、假秕糠而卖新鲜的做法。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坛宿将就曾深为感慨地说过,那些刻意在制造“主义”和“口号”的所谓“创新”者,其实是因为看到在他前面有太多的现实主义大师群星灿烂,有太多的现实主义作品高峰林立,却既没有能力和勇气去追攀,而又觊觎着那峰顶的光鲜与崇高,于是便祭出种种稀奇的“主义”和“口号”,以期抄小路、绕斜路攀高折桂,实现愿景。这显然是不可行、不实际的。而可行的、实际的方向和方法,永远都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实生活,并由此而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所附丽的现实主义,特别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典型化与多样化的美学法则和艺术方法,是对人民性的最佳表诸。
    故此,我们的文艺要秉持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用中国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就务须做到热络大众情结,凸显改革潮流,强化社会意识,紧扣生活脉动,始终把人民看在眼中、揣在心中、融在情中、化在笔中,全方位、多角度、深钩稽、广辐射地描绘和表现人民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图景,多彩多姿地提炼和描摹“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与开放式生活,并深度体现改革时代的大情怀与新景致。这就要求创作主体首先必须走出“自我”,走向人民,真真切切地在从“我”走向“我们”的实现过程中进行彻底的立场转换与高度的精神升华。不仅要深入人民,而且更要心系人民,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奋斗中与广大人民群众时时相惜、事事相济、处处相融、心心相印。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人民、挚爱人民并通过体悟人民的意态和谛人民的心音而将其写“真”、写“深”、写“活”、写“美”,从而以艺术的方式为改革时代的中国人民立丰碑、著青史、筑高“台”、唱大“戏”,同时也借重人民的力量而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民族的“芯”片与精神的标识,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冀、所要求的那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高举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是期待,这是要求,这更是冀望与指令!我们必须做到,我们定当做到。进军吧!让广大作家、艺术家在从“我”走向“我们”的进军中始终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永远凯歌高奏、旌旗猎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