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洁 参加讨论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党同志必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美好生活”意义深远,内涵丰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维度之一。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提供优秀文化艺术作品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先锋的号角。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中国正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经济建设稳居世界第二,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拓展,中国人民正谱写着新时代的华彩乐章。面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文化主管部门有责任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中国文艺界人士有责任创作更多反映时代色彩的文艺作品,通过昂扬的精神、生动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展示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核心是要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现实,反映社会问题,传递人民心声,用作品书写新时代,用文艺传递正能量。创作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关键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作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文艺佳作。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建设,重点是要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培育更多打动人心的艺术精品,打造更多开放活跃的艺术平台,组织更多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使人民群众能够在文艺作品中获得精神的指引和文化的滋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在弘扬主流文化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公民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关键攻坚期,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转型也迈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协调机制已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已正式颁布,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正朝着进一步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提升效能、补齐短板、优化产品等方向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强调普惠性、共享性、基本性、均等性,从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上看,如何使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实现文化精准扶贫,如何使东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衡发展,如何使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妇女儿童等在内的弱势群体享受应有的文化服务,以及如何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居民文化需求,这些都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景的题中之义。
    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释放居民文化消费潜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培育形成,文化产业由于具有突出的创意性、低耗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而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朝阳产业。根据党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也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进一步增多,人们必然对精神文化和娱乐消费提出更高要求,这也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充裕的市场空间。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已成趋势,出版、演艺、工艺美术等传统行业正加速转型升级,电竞网游、数字创意、全域旅游等新兴业态正引领消费浪潮,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粉丝经济等新商业思维正在与文化的联姻中开创新的消费模式。文化领域同样需要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低端和同质化文化产品过剩、中高端和差异化文化产品缺乏等突出问题,通过“互联网+”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不断创新供给方式、丰富供给内容、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文化与体育、农业、旅游、设计、信息等不同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创造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公众提供更多文化消费新选择。
    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
    营造文化发展良好环境
    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推动文化领域健康有序建设、文化市场主体规范活跃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导向正确积极向上的重要保障。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重点是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市场规范秩序,引导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主体区域协作和跨界合作,优化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完善有赖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政府职能转变将促使市场进一步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购买、PPP等社会化模式将推动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持续释放文化市场创新活力;高度重视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将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使命,积极引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风气。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也不断推陈出新,网络文化市场体系的安全建设和规范管理成为当前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新重心。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合理统筹线上线下两个市场,研究网络新业态的运营管理模式,制定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监管形式和技术系统,建设网络文化市场治理体系,为亿万网民构筑天朗气清的网络文化生态。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坚定从容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富矿。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缔结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德兼备、慎思明辨、善邻怀远、和衷共济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国以和平稳健的步伐不断进取,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和奇迹。丰厚的文明积淀、悠久的历史传承、坚定的革命信仰、包容的文化智慧,铸就了中国人内化于心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气,塑造了中国人充盈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自信,凝练成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重点在于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盘存和综合性提炼,关键在于发挥创意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核心在于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利用和创意性活化,趋势在于借助新兴技术手段进行活态化传承和数字化保护。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是国家和人民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产品生产和创作的创意源泉。坚定从容地树立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前提;加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既要有物质条件的富裕,也要有精神生活的满足。加强文化建设,丰富文化生活,归根结底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在文化精神领域上也享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2015MZD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