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有限的阅读视野,胡学文是文坛上少见的一个善于制作中篇小说也执着的进行中篇小说创作的青年作家,尽管他的许多中篇小说在格局和气象上都已经拥有了长篇小说的雏形,但他还是深情于中篇小说的写作。我在读过他的中篇小说《飞翔的女人》后曾写过一篇文章建议他从中篇走向长篇,然而他所写的两部长篇小说在文坛上似乎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和注意,却发现他的中篇小说则是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成熟。在今天这个长篇小说的炮制犹如流水线生产连专业的研究者也目不暇接的时代,作家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知道长篇小说太容易有成就感太容易引起注意太容易获取名利,那么以中篇小说的创作为目标的胡学文来说,我认为他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他懂得自己的优势和缺憾在何处。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作家其实更懂得自己创作的目的,他不是把小说的创作当成一种娱乐或者实验,小说是表达他对社会的认识他对世界的认识,表达他的精神思考和内心追求。 我在读胡学文的中篇小说的时候,发现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是社会的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或者是普通的农民,或者是开三轮车的下岗工人,或者是来到城市的农民工,或者是柔弱而没有任何保护的乡村妇女,他们尽管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小说当中,但几乎都是社会的弱者。他们不但处于社会的底层,而且往往会被社会所抛弃或者因为自身命运的局限而逐渐被陷身到绝境,因而这些小说绝大多数都是拥有悲剧的因子。这些身在苦难中的弱小者,他们不满于自己的现状,他们挣扎,他们奋斗,他们抗争,他们不断的追寻着仅仅属于自己的梦想,当然他们中有很多人最终是失败了,甚至成为了新的苦难与悲剧的制造者。 这些发现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而我也决定以这样的一个思考的角度去解读他的小说。为了研究和论述的方便,这篇文章以截止到2005年胡学文发表后被具有较大影响的《小说月报》和《新华文摘》所转载的6部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进行具体的论述,这六部小说列举如下: 《麦子的盖头》,《青年文学》2004年第8期,《小说月报》2004年10期转载 《一个谜面有几个谜底》,《飞天》2004年第3期,《小说月报》2004年5期转载 《婚姻穴位》,《青年文学》2003年第7期,《小说月报》2003年7期转载 《一棵树的生长方式》,《飞天》2003年第3期,《小说月报》2003年3期转载 《飞翔的女人》,《人民文学》2002年12期,《新华文摘》2003年2期转载 《秋风绝唱》,《长江文艺》2000年第1期,《小说月报》2000年3期转载 一 当苦难成为了小说的主题,苦难降临在最普通的人物身上的时候他们怎么去面对这样的一个残酷现实就是小说所要解决的一个具体的问题,在胡学文的这些小说中他们纷纷呈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模式。在他的中篇小说《飞翔的女人》、《麦子的盖头》、《婚姻穴位》等几部中篇小说中,它的主人公都选择了去寻找他们应该有的幸福,这种不断的寻找成为他们经受磨难的历练方式,经受这样的苦难为他们带来的最终或许是幸福,或许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温暖,或许他们最终寻找到的只是一个令我们遗憾的悲剧。在小说《麦子的盖头》中胡学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叫麦子的农村女性,她美丽、善良,渴望拥有和睦平静的家庭生活,但他不断遭到村长的骚扰从而引起了他的丈夫的怀疑,这个在矿区几十里之外的男人每天回到家中来监督他的妻子。这个善良的妻子最终不忍看着她的丈夫每天为自己辛劳,在一次村长的骚扰和胁迫下她妥协答应仅此一次时,不幸的是就在此刻她的丈夫回来了。这最终导致了麦子痛苦的根源,她无法澄清事实的真相,更加令她伤心的是她丈夫最终的离开以及在赌博中将她输给一个叫老于的男人。由此,麦子开始了他的逃跑与寻找的道路,她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男人,但她终于在多次的失败之后又戏剧性的回到了老于的家中。就在她在老于家中安静的生活的时候,落魄的丈夫来找她,此时原本已经以为她终于找到了依靠的麦子最终发现她所要寻找的其实是老于这样一个正直、成熟和善解人意的男人。这样我们终于陪伴作家走完了这样一个寻找的主题,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主人公麦子才意识到他真正所要寻找的对象和意义。 在胡学文的另一部中篇小说《飞翔的女人》中,我们同样读到的是一个出身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寻找的精神历程。小说的主人公荷子在一次农贸集会上无意间将女儿小红给弄丢了,由此开始她的寻找女儿的艰难历程。为了寻找到自己的女儿,这个农村妇女表现出自己所有的勇气、善良和倔强,他不断的去寻找,以及不惜和丈夫离婚,被骗子拐卖成为一个陌生人的妻子,甚至在他最贫穷的时候为了获取找到女儿信息的费用她甘愿付出去做一个妓女这样巨大的牺牲,这种倔强的寻找常常让我向起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农村妇女秋菊,她们的相同都在于那种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在小说中最后一部分显然作家在有意提升了小说的主题的意义,荷子由对女儿的寻找,到她对于拐卖自己的人贩子的寻找,再到对于管理的公安人员的寻找,这个寻找的意义是在不断的上升,起初她只是寻找自己的女儿,在自己无意中被拐卖之后她又开始寻找作为她和女儿的苦难的制造者人贩子的寻找上,而当她寻找到人贩子之后她又开始向这个体制的最高管理机制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做出自己的行动。直到她最后取得了成功,这个寻找的胜利不是以她找到自己的女儿来完成的,而是以她完成对于这样一个邪恶的犯罪者的惩罚作为结束的,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小说感受到荷子内心里那种难以言尽的幸福与欣慰。 《飞翔的女人》是一部故事情节非常紧张丰富的小说,作家能够将如此丰富的小说处理在一个中篇小说的格局之中可见其功力,我在那篇评论文章中建议他能够将小说走向长篇,并且将小说与张炜的长篇小说《丑形或浪漫》(作家出版社,2003年3月版)进行比较,但我认为张炜的这部小说是一部失败之作,除去小说的诗意与浪漫,我认为这部小说只是代表了作家的一种偏执的个人理想,他将农村与城市进行了一种黑白鲜明的价值评判,对于刘蜜蜡这个代表作家理想中的真实、善良、自然、美丽和博爱的化身的女性的赞美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甚至到结尾我们看到的是刘蜜蜡作为一个农村女性的无知、愚蠢和呆滞以及远离人类文明的悲哀。之所以将他们进行比较,是因为我发现他们都在进行一个主题,那就是寻找,荷子在寻找中惩罚了罪恶的制造者并在这种追寻之中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刘蜜腊寻找的她的情人——小学教师雷丁以至最终找到她的另一个情人铜娃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为结局。 与张炜的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有相似性的另一部中篇小说是胡学文的《婚姻穴位》,这是胡学文不多关于城市题材的小说,尽管在城市之中,但主人公还是出身于社会的底层,与《丑形或浪漫》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对于爱情的寻找,但《婚姻穴位》显然发出的这种寻找之路更加令我们沉思和震撼。在这个中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一个开着三轮车的下岗工人刘好,这个心地善良的下岗工人的愿望就是能够找到一个女人,然后能够买一个出租车,这有点像一个现代版的《骆驼祥子》。不过,刘好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找到家庭的另一半,他的一出现就带有一定的悲剧意味,他的妻子被别人拐跑了,留下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小说就是由这个孩子来叙述,这样会让小说有一种被审视的角度,同样更加见证了它的残酷性与悲剧性。小说由此分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刘好为了找到家庭的另一半,通过婚姻介绍中心认识了一个女裁缝,恰恰在此时她又撞见一场车祸,好心的刘好将遇到车祸的女孩送到医院并交上了五千元的押金。在刘好与这两个女性的交往中,刘好开始了一个新的选择,女裁缝由于提出无理的要求而被刘好拒绝,被获救的女孩因为感激到最后与刘好产生感情并打算一起走向婚姻,在这一条线索中主人公刘好似乎即将要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然而小说设置的另一条在刚刚开始并不明显的线索最终使小说发生了改变,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也就是被刘好称作为杂种的“我”的好朋友李大嘴的姐姐改变了这一切,李大嘴的姐姐在一家夜总会上班,巧合的是这个在歌厅中服务的苦难者的李大嘴的姐姐是他们班的一个女同学的爸爸包养的情妇,“我”与李大嘴在一次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泄露了出去,最终李大嘴的姐姐被抛弃。李大嘴的姐姐继续在自己家里进行肉体交易被警察抓住需要罚款,这个救急的信号又发到了刘好身上,善良的刘好只好将他的用来结婚的存款拿了出来。被释放出来的李大嘴的姐姐感动的伏在刘好身上哭泣,恰恰这个时候那个正准备与刘好结婚的女孩陈红出现了并看到了这样令其误解看似暧昧一幕。两条线索在此时巧妙的汇聚在一起,当刘好冲出屋子开上他的三轮摩托车去追他苦苦寻觅到的爱情的时候,他闯了红灯,出了车祸,刘好躺在医院的床上死去了。最终这个善良的下岗工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只想找到一个女人开上自己的出租车的中年男人还是为了他的寻找死在了追寻的路上。这无疑是一个令我们唏嘘的悲剧,一个善良的人的死亡,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那一句,“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刘好苦苦的追寻自己的爱情生活,第一次,他被欺骗被抛弃了,第二次他又被欺骗了,第三次他为了这个女人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位河北的作家铁凝,她有一部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十月》,2000年第3期),在这部中篇小说中作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断的追寻自己爱情却往往遭遇不幸的善良女性白大省,这个令人同情的北京胡同中长大的女孩不断地被欺骗又不断地受到伤害,小说读后让人有一种伤感与怀旧的情绪,就如作家在小说的结尾中不断重复质问的那句“永远有多远”一样让人感慨。相同都是寻找,但胡学文显然没有这份浪漫与诗意,它多了一种对于底层社会生活的残酷与无情地观照,多了一种充满愤怒地质询,所以它会显得凌厉与沉重。 二 相比这样一个处于苦难之中的追寻的方式,胡学文的另一部分小说则是对于这个苦难的挣扎与反抗。在他的中篇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我们读到了这样一个带有复仇意味的反抗者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姚洞洞是一个出身在贫民家庭的孩子,他的母亲被村长霸占,他喜欢同村的女孩慧慧,但慧慧因无法抵抗成为公社商店售货员这个轻松职业的诱惑而嫁给了村长的儿子,从小就欺负他的仇敌孙关水,后来等他结婚之后他的孩子连起名字的都被受到限制。处于极端耻辱中的姚洞洞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之路,这种反抗尽管带有一种复仇的情结,但他也显示出一种底层苦难者对于权力的强烈的颠覆欲望。小说讲述了姚洞洞在困境之中利用与他的旧相好惠惠的关系进行拣破烂,然后在改革开放之后又进行收购破烂,再之后他开商店与孙关水进行竞争,在获取了一定财富之后他则开始权利上的争夺,为了让他的儿子当上村长他不惜让儿子与乡长残疾的侄女结婚,尔后获得村长的权力地位,之后他又将孙关水因财务贪污而推上了绝境。最终他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是一个复仇者漫长的挣扎与反抗之路,小说的可贵没有对这种反抗做出一种简单的颂扬的声音,它同样采取了一种批判的角度,在小说的结尾我们读到姚洞洞在获得复仇的胜利之后没有喜悦反而是一种内心的虚无与恐惧。这部小说写的很智慧,作家将中国农民式的狡谐、机巧和一种强大的忍耐能力与巨大的爆发力量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有些场面的描写甚至已经到了极致。诸如当姚洞洞准备开一家商店的时候,他得到了已经作为书记的孙关水的威胁,这时他立刻想到了曾经在收破烂的时候曾经将一张一千元的支票交还给的乡长,但他没有直接去寻找乡长给予自己保护,而是让乡长给他的商店题写一个店名作为保护的尚方宝剑,这个事情做的极为巧妙,像这样展现中国农民式智慧的情节在小说中有很多的地方。毕竟胡学文给我们一个反抗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形象,但这种胜利者的形象留给我们的反思性也是值得关注的。 让我感到不可思义的是这部中篇小说与作家兼学者曹文轩的长篇小说《天瓢》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除去一个是塞外的草原一个江南的乡村,一个风格朴实厚重一个飘逸诗意,一个是中篇小说一个是长篇小说,但它们在情节上和内在意蕴上很令人产生众多的相似的联想。小说《天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是关于一个漂泊到油麻地这个江南水乡的杜元潮的反抗更准确的说是复仇之路,他在幼年的时候不断受到地主的儿子邱子东的欺负,他喜欢同村的姑娘艾绒却不可得,为此他开始自己的挣扎和复仇最终成为油麻地权力的最高掌控者,而邱子东则被他逼到了人生的绝境。在曹文轩的小说中, 主人公杜元潮无疑是一个竞争的弱者,他出身贫寒甚至还口吃,但这种自卑与耻辱的情节强烈地刺激着这个内心敏感丰富的人,因而他所爆发出来的反抗力量足以让他的对手陷入人生的绝境。在小说的内涵上甚至在某些情节上曹文轩的《天瓢》与胡学文的《一棵树的生长方式》有很强烈的内在相似性。 在胡学文的另一部中篇小说《秋风绝唱》中则是一个悲剧的反抗故事,而悲剧的造成却是一个很荒谬的偶然,当这其中所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必然。这篇小说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叙事状态中,但结局的意外让读者有一种一个已经被拉满的弯弓最后被无奈的松弛了下来的感受。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名叫伊歌的城市女孩,她是来到坝上草原采集民歌的。这种第三者的叙述者的角度以及身份给这部小说增添了一种草原边地风情的浪漫与苍凉。少女伊歌在坝上草原先后结识了具有狭义风范和传奇色彩的马掌和瘸羊倌,这两个江湖上的老人连同出手为了将村长黄文才扳倒,然后在他们通过种种的努力失败之后,最终决定依靠自己的暴力来反抗,小说在此时出现了一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失败结局。马掌和瘸羊倌准备带领村民去草场闹事,反对村长黄文才通过黑幕交易将村民的利益付诸东流,当他们到草场边上的时候,小说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情节,马掌的儿子二狗子在第一个冲进草场的铁丝栅栏的时候,由于他的衣服被栅栏上的铁丝给缠绕住了,等他从栅栏上掉下来的时候身体则被手中的镰刀插了进去。二狗子的意外死亡使得这群农民的集体反抗立即归于平静,这就是小说的结尾。这个反抗者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农民者的盲目与幼稚,它与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恰恰相反,这种两个不同方向的反抗方式的结果是作家对于农民自身问题所存在的缺点的深刻批判,他们或者是过于聪明但仅仅陷于自身的狭小世界里,他们或者想为民请命但过于卤莽和盲目缺乏头脑上的宏观思考。 三 在苦难的境地之中,无论是寻找还是反抗我们至少还可以看到一丝的温暖,但在胡学文的小说《一个谜面有几个谜底》则将小说又推入到一个令我们内心反思与悲凉的层面,那就是受难者则在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之后又成为新的苦难的制造者,而这种动机在主人公看来却是无奈之中的一种正确的选择。面对这种荒唐我们感受到的除了作家强烈的批判能力之外还能感受到什么呢!小说由“我”来叙述,“我”就是主人公老六的妹妹乔小燕的男朋友,老六为凑够娶她心爱的女朋友作为妻子的钱而到城市去打工,后来他的女朋友也来到工地,但没有过多久他的女朋友就无法抗拒这种城市生活的诱惑而成为工地老板的情妇。老六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一个批发商店老板的妹妹小丁,在与小丁这个城市女孩的情感的复杂交往中他又接受了去调查小丁哥哥的情妇的任务,在调查之中他又与这个情妇发生了暧昧的关系。结果是他与小丁和情妇都没有结果反而最终变的一无所有。 “我”就是此时被老六从农村叫到城市里来的,“我”来城市打工的目的则是为了尽快挣钱,然后将老六的妹妹乔小燕的娶到手。“我”与老六在城市里一起开批发商店失败后,又进行报刊的批发生意。城市的生活使得老六产生了一种疲惫感,他让自己的妹妹在一个教授家中做钟点工,然后再设法成为这个教授的妻子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老六为劝说我的理由则是如果你真的喜欢就应该让他的妹妹选择这条道路。然而结果是教授不愿意将乔小燕这个农村女孩变成自己的妻子,妹妹则只能成为他的情妇。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结构,老六的女朋友成为包工头的情妇,此是他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老六与小丁谈恋爱然后又背叛她成为其哥哥情妇的情人,这是一个复杂而暧昧的角色;由此转换则是他最终将自己的妹妹从“我”的身边夺走变成教授的情妇。由此老六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双重受害的制造者的角色。作家对于这样的一个转换有着精细的描述,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产生的一种极度的扭曲与不平衡,老六的妻子被城市里的包工头所包养是因为无法拒绝城市的诱惑,而老六在与小丁的交往中小丁对他的种种按照城市人形象的改造以及小丁的母亲对于他的冷淡让他感受到一种自卑与反抗,而这种自卑让他对小丁产生了背叛成为她哥哥情妇的情人,这种反抗就是将自己的妹妹变成城市人,变成城市人的办法就是让妹妹成为受害者,即一个城市人的第二任妻子。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受害者成为了新的伤害的制造者,而这伤害则完全是因为对幸福的憧憬,这其中则包含着主人公对于自己奋斗和反抗挣扎意义的完全失望,以及对于自己在挣扎与反抗的灵魂与肉体上的折磨的愤怒抗议,因而我们就可以理解主人公老六的这种选择,只是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这种阅读中的悲凉与辛酸,是对于一个无法反抗的巨大的钳制的强烈的批判。这篇小说采用了一种黑色幽默的修辞手法,采用“我”在拒绝把乔小燕变成城市人的教授打伤后在监狱中的自述的方式进行,在故事的叙事中往往有许多令人发笑的情节,但欲是可笑我们欲是感到内心里的悲凉。 读胡学文的这篇小说让我想起著名作家周大新的中篇代表作《香魂塘畔的香油坊》(《长城》,1990年第3期),周大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被卖作童养媳的香二嫂的人生悲剧故事,这个能吃苦有头脑的农村女性在自己的努力经营下他的香油坊逐渐声誉四起,但与丈夫所生的傻儿子让她很费心思,为了给儿子娶到漂亮勤快但已经有了恋爱对象的同村姑娘环环,香二嫂费劲心机,最终完成了她的这桩心事。在小说中,香二嫂自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幼小就被卖作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富户人家的童养媳,生下一个傻子儿子,她与情人任忠实私通但最终情人还是离她而去,这样一个面对旧的封建制度下农村社会的牺牲者和反抗者又重新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的牺牲者的制造者,作家试图告诉我们那些残存在我们社会中不变的弊病还远远没有根除。胡学文则将小说的主人公从农村拉向了城市,老六这个悲剧人物最终又成为他的妹妹的悲剧的制造者,这个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小说则给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中社会所存在的众多的不平等因素。相比周大新的小说,胡学文的小说在批判与反思上显得比较隐蔽,但他的小说更令我们深思的是面对人生的苦难在挣扎反抗的无望之后,为了幸福的未来他们往往不惜成为新的苦难悲剧的制造者,而这种苦难的制造的动机却是虚妄的美丽与极为荒谬的;不过,两位作家在批判的社会中众多残存社会弊病批判的基础上,共同向我们展示一个人性上的疑问,他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一个善良的人在为实现其梦想和利益的面前会忘记自己曾经遭遇的苦难而变得残酷和冷漠? 四 在阅读了胡学文的这些中篇小说之后,内心里一直翻滚着思绪的急流。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令我内心焦灼的问题,当一个底层的弱者他们在面对苦难时究竟应该以何种姿态来对待?在胡学文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苦难若以突然降临的方式出现时,主人公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追寻的方式;当苦难的降临是一种社会方式所存在时则采取一种抗争的方式;面对第一种苦难,弱小者可以通过自我的超越获得可能的成功,面对第二种苦难,弱小者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并有可能赢得自己的幸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这种苦难的处境通过个人一己力量的反抗也无能为力甚至渺小可笑时,我们就只能在社会产生这种苦难的根源中寻找原因,并且成为出现这种现状的追问者与建设者,在胡学文的小说中我读到的只是一个悲剧。 原载《小说评论》2006年4期,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