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青袖:今古两情痴——徐志摩与贾宝玉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青袖 参加讨论

    宝玉何必重再世,红楼由来是一梦。生平最爱林妹妹,奈何终归青梗峰。——《红楼梦》中的主角贾宝玉本是一块天外的顽石,获得灵气之后来到人间。但他没有被人间的泥浊之气腐蚀掉,而是在少女林黛玉柔软的眼泪中保持心性的纯真。林黛玉的眼泪仿佛是上天的甘露,滋润养育着贾宝玉的灵气与性情,使他如同他身上从彼岸世界里带来的那块玉石般始终出淤泥而不染。在盛放青春少女的美丽的大观园中,贾宝玉是那样的幸福,他是一块被眼泪柔化的石头,在女儿国的女神引导下前行而始终保持着真性真情。但当林黛玉逝去,能够赋予顽石以灵性的泪水干涸,让他存放真情真性的女儿国消失,世间带给他的只有虚假与迷惘,于是,他再也别无选择,只有告别红尘,重返所从来之彼岸了。
    ——不知怎的,看了《红楼梦》所引起的关于贾宝玉的感想,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徐志摩。
    在贾宝玉的身上,有曹雪芹自身真实的投影,但毕竟有虚构的成分。徐志摩却是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传奇的例子。“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他坐曲折的火车到乡间去拜哈代,他抛弃博士一类的引诱卷了书包到英国,只为要拜罗素做老师,他为了一种特异的境遇,一时特异的感动,从此在生命途中冒险,从此抛弃所有的旧业,只是尝试写几行新诗”(林徽因语)。但徐志摩在没有见到林徽因之前,他的性灵,也还只是一块没有经过感化的顽石。遇到林徽因之后,他性灵的深处,刹那间被爱情的甘露所滋润,从而孕育了他诗人的灵气。虽然最后与林徽因的爱情失败了,但从此起,他开始在茫茫人海中寻访他灵魂唯一的知己,并且认定:“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正是由于生命负荷着如此高贵的精神使命,才使得诗痴情痴徐志摩对后来遇到的陆小曼也怀着这种与生俱来的神圣情感,可叹的是,同样具备“临水照花”貌的陆小曼,却并不具备林徽因那样优雅的内涵,喜欢追逐世俗热闹、沉湎鸦片幻觉的陆小曼,显然并不能与爱在山水自然以及理想国之间飘渺徜徉的诗人产生灵魂的共振,也就并不是他所要想寻访到的“灵魂唯一的知己”。陆小曼最为可贵的地方,仅仅是在两人热恋遭遇世俗压力时因为对自由的向往以及诗人的鼓励而予以热情的俯就与迎合,但在身体结合成功之后,平庸的世俗女人陆小曼,并不能进入到诗人那高贵的精神天空而与之进行生命的交流。与最有希望引导他的灵魂上升的“绛珠仙子”林妹妹遗憾地失之交臂,又在急于寻找爱情幸福的不顾一切的冲动激进中饱尝挫败,耗尽了生命能量的徐志摩,最终只能孤独地飞翔在空中。表面看,这是一种“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独立与飘逸,实际上,却浸染着一种找不到方向的宿命式的悲哀与无援——“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徐志摩诗)。当然,陆小曼也是无辜的,如果没有遇见徐志摩,她本可以平庸地过一生,纵然浑噩,却少了动荡和不幸,她的幸福与悲哀,全在于遇到了一个贾宝玉式的情痴徐志摩。
    尽管生命中美丽的女神,让他饱受情感的劫难,但始终是他生命追逐的最高目标。他曾说:“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人间女神的引导,始终让他保持着真情真性,而没有被庸俗的世界同化。但这种过度的单纯的追求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面前失败了——他与陆小曼的恋爱在狂热过后慢慢走向了破裂的边缘。在他生命的后期,在迷惘与失落的痛苦中,已经离开身边的林徽因又出现在他生命中,他又燃起了隐隐的希望——也许只有那最初滋润过他爱的灵魂的林妹妹,才能引导他走出人生的黑暗,重新点燃他的生命之灯。终于,他在追寻林妹妹的途中坠机物化,迷途不返,永远地离开了这个曾带给他虚假与欺骗的污浊人间。我想,设若贾宝玉顽石有灵,看到几百年后又有一个徐志摩因为追寻心中的”林妹妹“而重返大荒,化为与他类似的一块顽石,他也许会诧异悲伤,但应该更会欣慰而露出心领神会的微笑。
    “说话是诗,谈话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蔡元培挽徐志摩联)——的确,从徐志摩的毕生行径来看,似乎天然就是《红楼梦》意境里的人。他和林徽因同为新月派诗人,经常互相唱酬,探讨诗艺兼交流评品,彼此之间往往蕴藉无语而又心照不宣。这一点,也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美丽的大观园中才情并茂的结社作诗以及彼此间牧歌般的抒情吟唱极为相似。同样出生富贵之乡的徐志摩似乎天生就继承了精神贵族的一切优异禀赋:纯洁、天真、浪漫、痴情、善良兼才华横溢,他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天生就是同一类人,所以,在贾宝玉的身上,演出了他与林黛玉之间那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而在徐志摩的身上,同样演出了他与林徽因之间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爱情悲剧。但与贾宝玉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的爱情结局不同的是,徐志摩凭借“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的执着精神,将自己的爱情理念升华成了那“万种风情无地着”的惊艳与潇洒。那团在半空中翩翩的惊艳而潇洒的火焰,直接烛照出人性的高度,闪耀出灵魂的光辉,照亮了卑微的地面,也灼痛了世俗地面上无数人们凝视时既艳慕又惋惜的眼神。徐志摩的文学审美境界,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人能够企及。那份审美的敏锐,以及对埋藏在心底的爱情的至死不渝,使他能够写出《偶然》、《再别康桥》那样的新诗绝唱。特别是《再别康桥》一诗,达到了新诗史上绝无仅有的一种轻盈飘逸,那诗中描述的无比美丽的一切:云彩、波光、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里的歌,在诗人挥手作别的回首瞬间,全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境界一如《红楼梦》里的由色而空的妙悟。徐志摩和贾宝玉这两个历经沧桑的情种,最终都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红楼梦》里那句打动贾宝玉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被徐志摩无意识地改写成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贾宝玉那出家时宽松的袈裟,换作了徐志摩作别时临风的衣袖;黛玉的痴情与宝钗的温柔,换作了林徽因的倩影与陆小曼的娇媚,可惜都像西天云彩似的,曾经拥有,却无法带走。——作者感悟这一切,也正如其《偶然》一诗中的“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可谓是“情到深处,矢言相忘”。从《红楼梦》的由色而空,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再到徐志摩的空灵飘逸,中国文化中最精粹的一系命脉,是如此绵延不断。自由和尊严,性情和空灵,尽在其中。
    一个虚假的贾宝玉,一个真实的徐志摩,都是那样的愚诚纯真,都同样地爱上了一个“林妹妹”,都是美的悲剧。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诗意的性格在现实世界中被毁灭的共同结局。徐志摩那对“美、自由、爱”的真诚追寻,那对女性美的天然膜拜与赞美,贯穿于他那充满诗意的整个人生中,其实是对《红楼梦》中所指向的审美境界的有悟性的体认。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等等难能可贵的艺术气质,与其说是拜天所赐,不如说是其潜意识里对《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气质的一种无需沟通的交流与心领神会的照应。他们心灵的相通,不仅跨越时空,而且不拘形式,不拘于所表达的语言及其风格,也不拘于殉爱的行为和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