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我飘飘无所事事,不过幽幽一身影”,“我什么也不是”,这三个句子是对同一个句子的翻译,原文出自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代表作《暗店街》第一句。三个句子的译者分别是薛立华、李玉民和王文融。在三种翻译中,薛立华版的影响最大,“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经由王小波小说《万寿寺》引用,成为中国读者最熟悉的莫迪亚诺名言。但这一为人熟知的句子,可能跟小说原文相去甚远。九久读书人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新版《暗店街》使用了王文融版本,也就没有了“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该书责任编辑彭伦发现,网上不少读者“反对”王文融版本。 为何选择王文融本 围绕《暗店街》是否需要“朦胧”的讨论,其实再次涉及到翻译的一个老话题,翻译是忠实于原文,还是可以夹带译者个人理解和发挥。 新版《暗店街》责任编辑彭伦在给早报的文章《〈暗店街〉新译本的开头第一句话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中,为读者澄清了他们为何选择王文融的译本,为何不使用“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实原因很简单,不符合原文。《暗店街》原文的第一句话是“Je ne suis rien”,翻译过来最接近“我什么也不是”, 薛立华和李玉民的翻译与原文的距离比较远。 但因为“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句话经由王小波《万寿寺》的介绍深入人心,彭伦发现,读者对更接近原文的王文融版并不买账,认为“王文融译本过于肤浅和死板,我相信此人仅仅读过莫迪亚诺这一部作品,甚至都没有深入体会那种朦胧孤独的行文方式。” 《〈暗店街〉新译本的开头第一句话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一文首先在11月19日的澎湃新闻上发表,也立即有读者对该文发表评论,也有澎湃读者对完全忠实原文的翻译表达异议,有澎湃网友回应说:“如果完全是复制式翻译,和Google翻译重新完善通顺有什么区别?” 译文要“忠实原文”? 读者对忠实原文的王文融版翻译不适应,这种现象和争议不是第一次。在此之前,村上春树近期作品不再由日文翻译家林少华翻译,习惯了林少华版村上春树的读者,也对施小炜等其他译者的翻译感到不适应。 日本东京大学中文部教授藤井省三在其《村上春树心目中的中国》一书的最后一章探讨了村上春树中译本的翻译问题。藤井省三认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语体”,唯有最大限度传达这一文体或风格的翻译才是“良质”翻译,而林译本用的却是“文语体、书面语体”。作为例子,藤井还引了《挪威的森林》中的一段译文,把林少华的翻译和叶惠译的香港版、赖明珠译的台湾版进行了对比。藤井省三认为,赖译“不化妆,保留本来面目”,林译“浓妆艳抹”。针对藤井的批评,林少华当时回应,“文学翻译不存在直译,我很欣赏钱锺书先生的‘化境’之说。翻译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而是意境与总体的对应,要大而化之,译文读出来不要像翻译体。这种翻译在审美境界和作品意蕴上是更大的忠实。” 读者不适应失去“我的过去,一片朦胧”的《暗店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译者黄昱宁有一个个人理解,她在微信上说,“其实大部分人对文学的评判标准还停留在造句阶段。所以‘我什么也不是’在他们看来就什么都不是。句子在什么语境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跟他们无关。他们只需要一个曲折的故事梗概加一堆湿漉漉雾蒙蒙的句子。” 彭伦这些年一直在做外国文学的编辑,在他看来,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是“译者绝不能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炫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力,而添加原文没有的意思”。也就是忠实于原文。黄昱宁也在微信上说,“越发想念耿直的吴劳和他决不廉价讨巧有时近乎偏执呈现原文所有信息的翻译观。尊重你眼前的每一个词,不要因为自作聪明或者谄媚读者就轻易篡改,是译者的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