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何宇虹: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何宇虹 参加讨论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本文对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了简单地分析,研究了该理论产生的时代和理论背景,阐述了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最后指名了该理论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面对和思考大众文化的问题。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1922年在德国成立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阿多尔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该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国际性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与批评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和理论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人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语境中,马尔库塞曾对那个时代做过这样的描述:“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正因如此,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人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今天看来许多悲观、偏激、敌对等情绪化的批判是他们在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的极度反应。他们发现,纳粹主义利用的是经过艺术和审美化的文化包装后的东西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而不再像以往一样是一种赤裸裸的意识形态。
    由于处境危险,法兰克福研究所于1934年迁往纽约,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流亡美国。在此期间,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旅美文化批评,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属于上流文化保守主义和人文主义,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大众文化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在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形成的。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了解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或观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界定。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实辩护。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否定批判态度。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后现代文化工业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指出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是一种技术性、商品性的文化。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业社会。商品化原则支配着社会的一切生产分配系统、社会权力结构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于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前提下,文化艺术已经同商业密切融合在一起,被价值规律所统摄,具有共同的商品形式和特性,更直接地说,文化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这种批判根源于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解。深受欧洲古典主义影响的他们认为艺术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理想化的、自由的和超现实的领域,它超越了为生存压力所困扰的、琐屑的日常生计和程式化的、常规化的社会活动,成为人的创造性的生存方式,艺术是一种个体的、自由的、超越的精神存在物,不同于现实世界,它是否定现实世界非自由因素的精神力量。
    其次,大众文化是一种标准化的文化。由于资本主义文化市场对文化商品的需要日益增长,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复制具有了必要性,更关键的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之同时具备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文化产品的可能性。这种标准化的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本质的丧失“像工业产品的零件一样,大众文化的'原材料'走向文化生产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化的文化生产线先设计出许多固定的标准情节、人物和结构,之后便毫不费力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种标准化的文化艺术势必是雷同的、个性泯灭的文化艺术,其艺术价值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文化,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制作而非创作。
    再次,大众文化具有一种潜在的强迫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阿多尔诺指出,意识形态纯粹是谎言,这种谎言不是自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用诱惑的方式和锤炼的方式--大众文化表达出来的。它对人的操纵与欺骗比早期统治相对粗暴的方式更为微妙而有效,它能把它的牺牲者安抚进入被动接受状态,使其不知不觉地按统治者的意愿行事,它使民众天真而固执地相信统治者所宣扬的一切,人们明明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现实和对抗的世界里,压抑苦闷,惴惴不交,可是,大众文化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假象。再有,大众文化是一种视听文化、娱乐文化。视听文化提供了高密度的信息内容,使接受者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意识的信息整合和深层次的意义提炼,受众被激起的更多的是生理和低级心理上的反应,而不是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感悟,谈不上对生命意义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而这种美学追求也是不被法兰克福学派认同的,因而也是被该学派批判的。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犀利的价值批判态度,他们对“文化艺术的异化”这一世纪性课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正是其历史贡献之所在,它以恢宏的学术视野精辟地分析了以媒介组织及媒介产品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与过去的单纯从剥削、不平等、暴力统治等肉体强制的角度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文化工业批判显得更发人深省,也更有说服力。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的意义显然不局限于西方文化领域,昔日法兰克福学派所揭露的大众文化的种种弊端,现在可以说不但是原封不动,而且是变本加厉地注入了今天的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和电子社会。文化媒体正在制造当今世界新的话语--全球化话语。资本主义的全球文化扩张已呈一种蔓延之势,形成了全球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扩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了“霸权文化”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我们更重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价值,该学派理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它对我们思考现实文化问题和合理地规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该学派理论家的自身学术背景和学术视野的限制,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条件下,该学派的理论也无法避免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法兰克福学派由于坚持自己的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法兰克福深受欧洲大陆古典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艺术上追求一种完美、超越,追求的是“阳春白雪”,因此,在他们眼里,这种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批量化的大众文化就成了“下里巴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排斥表现了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化态度,在对通俗文化的鄙视中透着一种精英论。
    其二,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由于其精英论的立场,他们没有意识到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民众更接近文化艺术,使得文化艺术不再是只为上流社会、精英阶层所独享的盛宴。正是由于有了现代工业技术上的支持,大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走出了博物馆,随着大量复制品的传播而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视野,使他们得到了接近艺术的可能。此外,在大众媒介的传播下,广大民众接受到了多样的思想、潮流、观念等信息,无形中丰富了民众的思维。大众文化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体现了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现代技术所提供的日益完善的大众传媒,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普及,拓宽了人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人的文化生活,使得大众文化的市场突破狭小地域的限制,形成了全球规模的文化市场,这些不能不说是大众文化做出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被法兰克福学派全面地否定和抹杀了。
    其三,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大众本身的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机器。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同立场,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品味去欣赏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顾及意识形态的道德的要求。大众文化使得大众拥有比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多得多的选择机会,实际上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像法兰克福学派所描绘的那样是被这种“意识形态”所强迫全盘接受的,是被完全地、温柔地控制着的。
    其四,网络时代的特征也使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面临挑战。因特网由于具有这种多媒体功能,故能实现印刷媒介与电了媒介的整合,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两者的不足。网上文本以“超文本”的形式出现,愈加强化了阅读者的主体地位。更进一步的是,因特网除直接运用文字外,还将文字阅读的特点赋予影音视听,由于网上节目是“点播”式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对各种节目加以选择,还可以调整节目的播出状态,相对于在传统电子媒介中饱受“言说者‘控制的状态,受众的自主空间无疑已获得极大拓展。并且,因特网的双向化促成了文化反馈的丰富性。因特网的多媒体性质将电话单纯的人际互动发展为错综繁杂的大众交流,鼓励越来越多的或相互认识或彼此陌生的人们参与到畅所欲言的谈论之中,这不仅使得个体话语纷纷凸现,并且还意味着这些个体话语也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建设性力量。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法兰克福学派针对传统大众媒介提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写于网络时代。
    从以上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已经进入文化工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建立既能满足时代的经济要求,又有艺术水准的,健康而有活力的大众文化市场,如何对大众文化因势利导,已经成为广大文化建设者必须用心思考的问题。
    【注释】
    [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马尔库塞.文化的肯定性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萧俊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国外社会科学,2000,(6).
    [5]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
    [6]任日岂.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