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王庆其:“废止中医”是对历史的无知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王庆其 参加讨论

    有人说“中医能治好病,但是讲不出道理”,由此怀疑其科学性。中医不是讲不出道理,而是讲的道理一般人不易听懂,或者说目前还不能完全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解释。诞生于数千年前的中医学理论浸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就必然与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有着某种隔阂,这是毫不奇怪的。但并不等于说,西方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就不是科学。因为西方科学不是科学的顶峰,尤其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来说,人类还是知之甚少。21世纪的中医学正试图尽可能地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把中医治好病的道理让人们听明白。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她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维护健康的一个重要选择。然而,中医学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也历经坎坷,尤其是自西学东渐来的百年间,堪称曲折多事。
    历史上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主要有四种观点:1、废除中医中药;2、废医存药;3、中医要改良,要科学化;4、主张衷中参西。近来,又有人在网上声称“告别中医中药”云云,概括起来说,争论的焦点就是: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
    一、众说纷纭评中医
    对于中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历来众说纷纭,仁智互见。
    贬低者说中医是“玄学”、“伪科学”。“玄学”,又称形而上学,指研究感官不能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伪科学”则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的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持此说者认为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有迷信色彩,不具备科学的必要条件,没有实验证据,不能进行重复验证,不合逻辑,所以“中医算不上科学”。
    也有人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前科学”(准科学)、“象科学”。认为中医靠经验看病,是一门治疗技术,是“以表象为主的经验医学”。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它不是理论性的科学,而是经验性的准科学或前科学。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刘长林先生说,中医属于“象科学”,“即从自然整体层面规律的认识活动和知识体系”。
    褒扬者则认为中医属于“中国传统科学”,是“复杂性科学”。以中国哲学建立起来的中医学,讲系统观、辩证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的特色,其中蕴含着许多科学元素,必将被未来医学所印证。北京的张其成教授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用数学来描述,不能用实验来检验。从理论特征上说,中医还不是一种结构的、几何的、公理论的科学,中医是宽泛意义的科学,是一种模型论科学。中国科技大学的朱清时院士说:“中医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20世纪后期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使现代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启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大门。”
    二、东西方不同的科学源流
    要讨论中医学的科学性问题,首先要认清什么是科学?
    “科学”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其义一般指“学问”或“知识”。遗憾的是,迄今对于“科学”,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说:“科学是人类智慧最高贵的成果。”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我们的目的而论,不妨把它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说:“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我国的《辞海》是这样描述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可见,关于科学的定义有多种,正说明了科学的博大精深,值得人们去不断探索。
    其实,在世界上不仅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体系)也是多元的。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国家民族,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认识。哲学的方法有东西之分,科学也有东西方之分。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形式逻辑和实证主义是其基本的认知方式,它偏重于分析还原的方法,着重形质实体的研究,研究科学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征服自然;而中国传统的科学,经验积累加直觉领悟是其基本的认知方式,它偏重于综合整体、取类比象的方法,着重系统功能的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尽物(人)之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前者对整个西方科学的崛起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后者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两个科学体系各有长短,相互不可替代,都有其发展的潜能。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科学体系的优势互补,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知识体系。中医学是着眼自然整体现象层面,注重生命过程演化方式的科学,而不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的科学。钱学森先生就说过:“中医讲系统观,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
    持否定中医科学性观点的人,其根本错误在于把西方科学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当作衡量一切科学认识的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是科学,否则一概不科学。显然,这一认识本身是不科学的。我国前卫生部长崔月犁说:“科学近百年来是很时髦的词汇,今天的‘科学’,确切地讲是‘西方科学’,已成为人们判断一切事物是非的标准,而且,也成为‘西方科学’卫道士打人的棍子,霸道之极。凡是被戴上‘科学’的帽子,就身价百倍,扣不上科学的帽子就成为谬误和落后。”德国慕尼黑大学曼·波克特教授说:“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但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因此,我们要从狭隘的科学观念中解放出来,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
    三、用科学观点认识中医学
    1、从中医的医学模式分析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对医学实践抽象的概括。中医的医学模式属于“天地人三才一体”模式。即认为,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统一整体,彼此不可分割。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遵循着同一个自然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中医将人体放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基于上述思路,中医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1)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2)内部机能和谐,形神和谐及气血和谐;(3)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相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形神和谐,人与环境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要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因此,中医要求每个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近有学者陶功定提出“大生态医学模式”,即把人类置于大生态系统中,认为人作为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系统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否和谐是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志。他指出:“健康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是医学最广义、也是最首要的任务”。这一观点与中医“三才一体”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2、从中医的学术特点分析
    中医学术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体把握生命规律
    中医在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并不是把人体分割成各个部分孤立地加以分析研究,而是从人体内部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内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强调“天人合一,五脏一体”。中医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病变的局部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尤其要联系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在诊断疾病时要审察内外,无失气宜;治疗中立法用方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否则“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养生中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辩证对待生命活动
    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理论体系,十分注意用辩证的目光对待生命活动。中医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健康和疾病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中医借助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生命活动中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的过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对正常生理活动的概括。疾病则是这一动态平衡被致病因素破坏的结果,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离决”,是死亡的象征,而治病旨在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使其恢复协调平衡,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学在对待局部与整体、人体与自然关系等认识方面,充满着辩证法。
    (3)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
    所谓功能,实际是生命活动的现象,而生命现象是人体在自然状态下运动变化的呈现。中医学就是通过表露在外的生命现象来概括生命的本质。老子说“道法自然”;中医说“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意思是,生命的规律肇始于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道”(法则、规律)源于“候”(自然现象、生命现象)。中医“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医学家除了通过尸体解剖获得对人体的初浅了解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活着的人体进行动态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也就是着重从“象”把握“脏”。所以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现代解剖实体中的五脏名称虽同,但有着质的区别。刘长林先生把中医称为“象科学”,原因概出于此。
    3、从中医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之所以能绵亘千年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其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即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无视中医学对中华民族健康事业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是对历史的无知和歪曲。
    讨论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必须承认中医能看好病这一基本事实。而任何“科学不能离开事实;有事实而不加以进一步之研究,擅以‘不科学’三字抹煞之,是谓阻碍科学之进步,为科学界之罪人”。(陈立夫先生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是实践的抽象,疗效里面必然蕴含着科学的元素。即使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在许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实践价值,诸如各种肿瘤、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以及骨伤科、妇科、皮肤科、肛肠科等,中医药均以其独特功效受到患者的信任,即使是艾滋病、SARS等传染病,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也获得医学界的认可,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有人说“中医能治好病,但是讲不出道理”,由此怀疑其科学性。中医不是讲不出道理,而是讲的道理一般人不易听懂,或者说目前还不能完全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解释。诞生于数千年前的中医学理论浸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就必然与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有着某种隔阂,这是毫不奇怪的。但并不等于说,西方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就不是科学。因为西方科学不是科学的顶峰,尤其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来说,人类还是知之甚少。21世纪的中医学正试图尽可能地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把中医治好病的道理让人们听明白。
    4、从医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等等。
    中医在防治疾病方面有着许多特色,在未来医学的发展中将会显示出旺盛生命力。例如,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崇尚养生之道,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身的和谐是养生的根本宗旨,主张形神兼养,尤其注重养神,创造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医学;中医主张“以人为本”,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观点,治病先治人,通过治人达到治病的目的;治病强调“因人制宜”、“辩证施治”,重视个体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把局部的病变作为全身失调在局部的表现,重视整体调节,
    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倡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时空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治病不忘顾护正气,主张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对急重危症强调“先留人再治病”;使用中药,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即用药必须遵循有效而安全的原则,主张药治与食疗相结合;等等。这些学术理念构成了中医药的临床特色和优势,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5、从世界传统医学的兴衰分析
    在世界医学史上,曾经有希腊-罗马、印度、埃及、阿拉伯及中国的传统医学,经过漫长的历史,除中国传统医学得以延续外,其他有的成为民间医学,有的出现断层现象,令人产生“白云千载,人去楼空”之感。在现代科学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学却不断发展并正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青睐。据说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5万余家,中草药贸易超过200亿美元。1998年~2002年我国对外合作中医药项目274项,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到我国学习中医,为我国留学生之最。WHO在亚洲设立的15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2003年在《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主要采纳了我国政府的建议,明确指出我国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在人类保健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日前召开的2006世界传统医学政府论坛上,WHO和东盟更是力促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体系。这些现象本身值得我们深思。而在我国,却有个别人宣称要“废止中医”。这种无知而荒唐的言论,实在令人感到可笑!
    四、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学
    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世界科学也面临着整体性、复杂性、非线性等新问题。生命科学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热点,仅仅用西方流行的还原论和分析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弊端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以及传统的整体论和综合方法,将在未来医学的发展中发挥良好作用。
    中医学有其悠远的历史,就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古老的传统医学面临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必然有些格格不入,暴露出许多缺陷和问题。当前,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继承和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代人应当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坚持“自信、自尊、自强”,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以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
    至于最近发起的网络签名活动,企图“废止中医药”,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现实的歪曲,也是对中医科学内涵的肆意抹煞。诚如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言人所指出的那样:“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优势和特色。”“实践和历史也将证明,这次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
    王庆其,1944年12月生,上海嘉定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曾师承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裘沛然教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年,擅长治疗脾胃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从事黄帝内经教研25年,侧重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研究。主编、副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学术著作)二等奖。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中医分科主编,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兼职教授,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等。(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