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下游老人何处安放我们的晚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新京报 李红武 参加讨论

    
    藤田孝典,1982年生,社会福祉博士,圣学院大学教授。常年研究社会福祉、保障制度等议题。
    
    《下游老人》 作者:(日)藤田孝典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2月 本书呈现了日本现存约600万-700万下游老人群体的实际情况、其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趋势。作者期待当读者想象自己陷入下游生活时,能将此书中的应对策略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方法加以灵活运用。
    
    贫困世代是政策及社会体系在特意之下创造出来的结果。社会上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年轻人所处的状况究竟有多么恶劣,并采取改善的行动。若能让社会了解年轻人的痛苦,也能够跟着改变社会构造或制度政策。 ——继《下流老人》后,藤田孝典在新作《贫困世代》中讨论社会是如何残酷地关起年轻世代的希望之窗。
    作为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最长(平均寿命为83.7岁,其中女性为86.61岁、男性为80.21岁)的国家之一,日本一直以其底蕴深厚的尊老文化传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达的老龄产业体系为日本民众构建了“老而无忧”的晚年生活图景,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与钦羡对象。
    然而,常年服务在高龄老人一线的NPO法人、社会学者藤田孝典却通过日益增多的、前来求助的高龄老人生活窘境的观察与思考,冷静而敏锐地提出了当下日本社会隐藏的危机,即“日本现今存在着爆发‘全民晚年总崩溃’的危险”。在藤田孝典看来,这是因为日本当下社会正受到大量产生的“下游老人”群体的冲击。
    何谓“下游老人”与“下游化”?
    “下游老人”是藤田孝典自创的词汇,创造这一词汇,固然源自于一个一线工作者对于老人晚年窘迫生活的切肤之痛,更重要的则是出于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希望借助于“下游老人”这一概念在厘清眼下老年人窘迫生活与其内部隐含的问题的同时,为世人提供一部简明易懂的文献,从而唤醒民众麻木的神经,积极投身到构筑让人们安心生活的社会的行列中来。
    在日本,国家用宪法规定了日本国民所应该享有的最低生活标准,即“维持国家所规定的国民健康和最低限度的文化生活所必要的费用和生活水准。”然而,在为高龄老人服务的一线工作中,藤田孝典发现日本社会存在相当数量的“收入少到‘没有’、‘没有’充足储蓄、没有可以依靠的人(社会的孤立)”的“三无”高龄老人,藤田孝典将这一类失去所有安全保障的“三无”高龄老人称之为“下游老人”。
    为了了解“下游老人”生活的真实状况,藤田孝典在该书中首先提供了四个鲜活的案例:“即便在小吃店打工,也得啃野草充饥的加藤先生”(76岁)、“支撑着抑郁女儿的永田夫妻”(丈夫77岁和妻子74岁)、“干业务员的山口先生”(69岁)与“在地方银行工作的藤原先生”(67岁),在对他们艰难生活的真实描述的同时,展示了他们沦为“下游老人”之前的生活状况与背景,并通过这些前来求助的“下游老人”所异口同声发出的“无法想象”、“自己压根没想到会落到这般田地”的话语表述,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这些“下游老人”对落入现状的不解和对将在此生活中终老的无奈与落寞。
    藤田孝典在研究中发现,这些高龄老人的下游化是有一定路径可循的。他将老人“下游化”总结为五种典型模式,如因为患病或遭遇事故而支付高额医疗费;子女成了“穷忙族”和“啃老族”;不断增加的中老年离婚等。而当他将下游老人的个人生命史置入整个日本社会结构及社会运行的宏观背景中分析时,藤田孝典进一步发现这些高龄老人之所以身处“下游”,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社会结构及社会保障制度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
    由此藤田指出,即便那些当下有着平均、稳定收入的工薪阶层,甚至一些高级白领们都有可能存在晚年堕入社会底层,面临生活窘迫的危险,即藤田所谓的“下游化”。因此,“下游老人”的问题已然超越了老年一代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关乎着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对此不加重视,不仅存在父母与子女两代被一起拖垮的危险,而且还可能带来的是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甚至会导致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的坍塌;不仅影响到主流消费群体消费意愿的降低,从而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成为加速少子化的重要原因。
    如何避免“全民晚年总崩溃”?
    步入老年极易沦为“下游”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下游老人”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藤田孝典认为,今天老年人的“下游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植根于民众内心深处的固有观念以及福利制度制定者的不作为,藤田孝典称之为“无意识”。对于特定时代的普通民众而言,由于受“不想被公家照顾”的固有观念的影响,即便自己生活困难,也不向社会寻求帮助;而那些承担着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部门却用一种所谓的“申报主义”制度将应有的援助行为变为消极的被动等待,即“你不问我,我就啥也不告诉你,你不求救,我就不来救你!”。正是这些无意识的言行举止将下游老人逼到了社会的死角。
    另一方面,藤田孝典从八个层面对围绕“下游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剖析,如收入层面的缺陷;储蓄、资产方面的缺陷;医疗方面的缺陷——“医疗难民”导致的“孤独死”;护理保险制度的缺陷;住宅的缺失——流离失所的老年人人际关系构建不充分——想帮也帮不着;生活保障制度不足——被国家所操纵的贫困定义;劳动和就业援助的不足。它们将老人不断推向了“下游”的边缘同时,还滋长了大量吸吮下游老人血液的贫困商业,使得本就生活贫困的“下游老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日本社会要如何避免陷入“全民晚年总崩溃”的危险?藤田孝典提出的应对之策,就民众个体而言,在于打破根深蒂固的“不能自立很羞耻”的传统观念,正确了解和理解社会保障的真实内涵与申请援助的基本知识,同时,尽可能做好个人的财产规划,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社会活动建构丰富的人际网络是个体应对晚年“下游化”的有效途径。就社会整体而言,日本政府要将贫困问题制度化,并尝试着从生活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及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尽快做出变革。
    尽管问题的根源在国家,在政府,但变革的动力则在于民众。藤田孝典强调,民众不仅要警醒,而且要发声,提出诉求,“以强烈的意志,去介入正在发生制度疲劳以及已经过时的措施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出真正可以让人民安心生活的社会。
    关注今天老人的福祉,也是关注明天的自己
    “老龄化”如今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语。然而,藤田孝典认为,新闻媒体对于“老后破产”的报道并不能让民众了解问题的全貌,反而因为一知半解而引发民众对晚年生活的不安;而学者过于学理化的研究也与民众的认知水平相去甚远。
    因此,他通过创造“下游老人”这一概念,既描述了“下游老人”的生存现状,又结合日本现有的雇佣及福利制度对老人因老致贫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可谓以点带面,厘清了造成日本社会“老后破产”的全部问题;既有邻家老伯真实故事的娓娓道来,又有权威数据分析,加之以“专栏”做补充,使本书通俗易懂。就此意义而言,《下游老人》一书达到了其所期望的“既能够厘清全部问题,又简明易懂的文献问世”的初衷。这也难怪本书于2015年6月一经出版,“下流老人”就成为当年日本流行语之一。
    《下流老人》最触动人心的一点在于通过“下游化”一词将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一般意义上,老龄化的研究对象集中于老年群体,但藤田孝典在追溯老人“下游化”的过程中,面对年轻一代“事不关己”式的漠然态度,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现象描述告诫年轻一代:“如今逐步开始的凸显的老人的下游化,不过是今后将会发生的社会地壳运动的一幕序曲。”在国民养老金严重缩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非正规雇员规模日益增加、未来独居可能性加大等的生存压力下,单纯依靠个人努力已然无力回天,不久的将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沦为“下游老人”。他让年轻一代警醒:关注今天老人的福祉,也是关注明天的自己。
    我国进入老龄化的时间虽然比较晚近,但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以及“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客观国情,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老龄化背景下民众的生存现实变得更加复杂。《下游老人》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更值得我们参照的是,藤田孝典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在思考应对问题的解决之道,既提供了对已然成为“下游老人”群体的应对策略,也对那些存在“下游化”危险的民众提出了未雨绸缪的方案,从而唤醒所有的民众行动起来,变革现存不合理的生存环境。
    为什么要创造这个词呢?因为贫困的脚步声不仅已接近了眼下的老年人,就是那些在未来几年内将要进入晚年的人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日本现今存在着爆发“全民晚年总崩溃”的危险。此外,我创造下游老人这个词汇,其中并没有歧视和讽刺高龄者的意图,而是想要将它作为一个正确表达日本社会现实的概念,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我意欲使用下游老人这个概念,来揭示眼下老年人窘迫的生活与其内部隐含的问题。
    ——藤田孝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