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20世纪初中国文坛的“雷马克热”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彭林祥 参加讨论

         
        在现代文学时期,德国文学曾在中国文坛掀起巨大波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维特热”和“歌德热”,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掀起的另一阵德国文学热潮——“雷马克热”却鲜为人知。
    1929年1月,德国作家雷马克第一部小说《西线无战事》初版5万册,随即售罄。此后不断再版,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等迅速翻译出版,到当年5月7日,该书已售出50万册。从1929年6月开始,中国文坛也展开了对雷马克及其小说的翻译、介绍与评论,迅速在中国文坛出现“雷马克热”并持续三年之久(后来中国文坛对雷马克其人其文仍有介绍,但远没有这一段时间这么集中)。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抢译《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的英译本在上海发行后,林疑今很快读到了它并有了翻译此书的想法,凭着一股冲劲,日夜赶译,终于在1929年9月下旬译完,并立即送交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为了便于促销,译者还请其五叔林语堂为该书写了序。10月下旬,译名为《西部前线平静无事》出版,在接下来的5个月内,再版了4次,大约卖了12000册。而马彦祥和洪深动手翻译该书的时间几乎与林同时,但进展则慢得多,加之译完后,洪深又依据德文原本校对,直到10月底才完成译稿。终于赶在1929年11下旬推出了名为《西线无战事》的译本。尽管林译本抢了先机,但马、洪的译本在翻译上精益求精,译本质量颇高,初版后颇受读者欢迎,也不断再版。
    二是关于雷马克及其作品的介绍和评论。从时间上看,最早刊载《西线无战事》的介绍文章还早于译本的问世。1929年6月1日,《申报·艺术界》就刊出了曼如关于这本书的第一篇中文书评,在随后的三年时间内,《新文艺》、《现代小说》、《语丝》、《新月》、《真美善》、《出版月刊》、《现代文学》、《大众文艺》、《读书月刊》、《现代文学评论》、《青年界》、《书报评论》、《文艺新闻》、《青春月刊》、《申报》、《民国日报》等20余种报刊上又不断刊载了关于《西线无战事》及其续作《西线归来》的介绍或评论。由于雷马克的小说涉及战争主题,中国文坛的批评者(包括梁实秋、赵景深、林语堂、杨昌溪、朱端钧、祝秀侠、叶以群等20余人)在谈论雷马克的小说时,对古今中外的“战争”、“战争文学”、“反战文学”等也各自发表了看法。由于批评者政治立场的差异,对雷马克的作品评价各异,以致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局面。
    三是《西线无战事》话剧、电影的上演和引进。在《西线无战事》译本及评论的接连问世之后,紧接着由《西线无战事》改编的话剧及电影在中国也陆续上演。左翼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瞄准了《西线无战事》,该团成员陶晶孙翻译了日本作家村山知义改写的剧本《西线无战事》。为了尽快排演,剧本在数天内译出,江南书店在十天内就印刷出版。经过紧张排练,上海艺术剧社在1929年3月进行的第二次公演中演出了《西线无战事》,连演三天,观众反响十分热烈。夏衍担任舞台监督,沈西苓担任导演,许幸之担任舞台装置,主要演员有刘保罗、唐晴初、李声韵、陈波儿、石凌鹤、王莹等,参演演员50余人。1930年10月,中国电影界引进了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西线无战事》(这部影片成为首部有声片,1930年5月17日在美国上映,一经上映就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并迅速地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影院放映。这部电影在上海、南京的反响也极好,每天卖座极盛,连演了四天,许多观众都还未能购上票。
    四是《西线归来》的“抢译大战”。1930年12月13日开始,雷马克的第二部小说《西线归来》首先在美国《柯里尔》周刊上连载。连载结束之后,各国又迅速地开始出版各种语言的译本,中国出版界在1931年也掀起了《西线归来》的“抢译大战”。1931年3月16日的《文艺新闻》(第1号)上刊载的《呜呼“后来者”迎合市场的投机》中曾记录下当时已经预告的七种中译本:杨若思、王弢合译,名《战后》,光华书局;开华文艺丛书译,名《退路》,开华书局;杨昌溪、林疑今合译,名《西线归来》,神州国光社;沈端先译,名《战后》,南强书局;张资平校译,名《归来》,平等书店;某留日学生译,名《后方》,南京《中央日报》;译名《西线有战事》,马来亚半月刊。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众多译者如此迅速争先翻译一本外国文学作品,可能只有雷马克的《西线归来》享此殊荣。预告有七种,但真正问世的只有四种,具体如下:《退路》(上册,下册未见出版),袁文彰、冯次行合译,开华书局1931年3月出版,列为“新时代文艺丛书”之一,书前有张资平序;《西线归来》,林疑今、杨昌溪合译,神州国光社1931年4月出版(据英译本转译,书末有林疑今的后记);《战后》(上、下册),沈叔之译,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3—8月出版,据日译本转译,书末有译者后记;《战后》,王海波、杨若思合译,光华书局1931年10月出版,据德文原著,并参照英、日译本译出,书前有贺扬灵序《写在〈战后〉前面》及译者的《关于雷马克》,书末附《译后的话》。
    尽管只出版了四种,但是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能问世四种不同的译本,这足见雷马克的作品在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力。
    五是《雷马克评传》的及时问世。在“雷马克热”近三年的时间里,杨昌溪全程参与并为造成中国文坛的“雷马克热”作出了突出贡献。据现今能查阅到的刊物统计,在此期间,他发表或翻译关于雷马克的文章就达20余篇,还与林疑今合译了雷马克的《西线归来》。除此之外,他还根据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报纸、杂志有关雷马克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结合国内的《申报》、《真美善》、《现代小说》、《大众文艺》等报刊有关雷马克的报道,于1931年3月完成了6万余字的《雷马克评传》(上海现代书局于1931年7月出版)。由于作者对中国文坛的“雷马克热”颇为熟稔,在评传中也详细介绍了《西线无战事》、《西线归来》在中国文坛的反响等情况。由此看来,它不仅是一本评传,更是中国“雷马克热”的一次及时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