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马建辉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以来,文艺批评有了很大改观,说真话、讲道理的批评多了起来,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内在地包含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的。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四个标准,是对我国文艺批评规律的科学概括,也是对文艺批评现状与问题的精准把握。但我们不应孤立地、抽象地去理解这四个标准,将它们等量齐观。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出发,从这四个标准的立足点出发,从当前文艺批评缺什么出发,可以看到,人民观点在这四个标准中是内核与根基。因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观点是历史观点的基本内蕴,历史观点要以人民观点去说明——我们可以说,历史是我们的一切,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说,人民是历史的一切;而艺术观点和美学观点,也不是空洞地关于形式和个性的观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文艺批评标准中,它们内在地蕴涵着人民观点,包含着人民艺术和人民美学的原则。因此,文艺批评标准的总体性、根本性规定,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 
    为什么要提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呢?我觉得,这里并不是为了要占据一个历史伦理或社会伦理的制高点来俯视创作;而是因为人民现在在一些批评中是被遮蔽、被边缘化的,是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的,不仅不是中心所在,甚至在有的批评写作中是一个缺环。有些文艺批评对作品的考察从内容到形式很全面、很细致、很深刻。如果把作品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们的批评不仅关注到了树的枝叶,树的花果,枝杈间的鸟窝;而且也关注到了树干、树根、树身上的皱褶和躯体里的年轮,以及关于树的传说和故事。然而,我们的不少批评也有疏忽的地方,比如树根紧握着的泥土,比如滋养大树的水分,比如空气和阳光,这些仿佛与树本身无关,但却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民就是这样,他们普通得如泥土、空气一般,但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他们。有些批评家喜欢在文化中寻根,殊不知,真正的根正在于人民。人们常说,文艺要关怀人民,殊不知,真正具有博大悲悯情怀的正是人民。人民的关怀,像阳光雨露,像泥土空气一样,我们日日受用而不知。我们对人民应奉上我们的尊崇和敬意,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正是他们的脊梁和肩膀,支撑起了我们的“现代性”生活、“审美化”生活。人民是我们的保姆,是我们的“大堰河”。不懂得人民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真正懂得我们自己,就不能真正懂得人和人性,不能真正理解社会的本质,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本真。文艺家的创作自然是“我手写我心”,但如果没有人民性背景,没有人民性底蕴,没有人民性实质,手和心都将走向虚妄。 
    人民在包括文艺活动在内的历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由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他们的主体地位不是凭空得来的,不是靠什么人馈赠施舍得来的,不是靠理论演绎或逻辑推导得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虚构出来的,更不是化缘求告得来的;而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奠定的,是以自己的社会贡献来体现和证明的。正如列宁所说,“资产者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可这些工人和农民却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全部财富”。2009年12月,中国工人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时代》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国家、社会和历史的真正主人,他们的行动和愿望指示并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他们的命运,就是历史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就是文艺的命运。 
    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人民史观,是一切历史科学的基石。这里的历史科学是广义的历史科学,如恩格斯所说的“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在这个意义上,文艺批评显然也是一种历史科学。“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归结为那些蹂躏他国的‘侵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并且文艺批评的对象——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因此,包括文艺批评在内的历史科学如果脱离了人民,无视人民主体地位,那么,它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文艺创作、文艺思潮、文艺观如果欠缺了人民的维度,就会在真实性、思想性、先进性上打折扣;文艺批评如果欠缺人民的维度,就会导致眼界狭隘、疏离本质、不接地气的弊端。一些批评家知识掌握得越多,反而眼光越局促,心胸越狭隘,笔触越钻牛角尖,说出的话越让人听不明白,这不能不说与脱离人民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倡导和引导,意在重新确立起人民史观、人民立场、人民眼光,希望批评能够关照到人民的疾苦、境遇、精神、情感、愿望、语言,唤起人民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 
    那么,文艺批评应该怎样坚守人民史观或抱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呢?胡乔木在谈党史写作时曾说,“要讲清楚党在人民中间奋斗,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引导斗争,密切地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党的斗争不能跟人民的斗争分开。有些人民斗争跟党没有关系,这是因为党的力量不够,或者因为党的政策不对,党没有跟人民斗争去联系。……有些人民斗争是独立的,在我们写党史的时候,要意识到存在这样的斗争。要给读者一种印象:读了以后感到共产党是尊重人民的。他们写的历史是尊重人民的,并不是眼睛只看着自己,就像照镜子,只看到自己,而是左顾右盼。人民斗争跟党有联系的也很多,这是主体。联系也有联系得正确或不正确,联系得充分不充分的问题。人民发生什么变化,党是不是意识到跟上这个变化,这是判断党的领导是不是正确的(依据)。” 
    这就是坚持了人民史观,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这是对党史写作的评论,对文艺的批评同样如此。文艺批评家应该认识到,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复杂多维的,不应简单地看待二者之间的联系。批评要探索一部作品跟人民是如何建立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否正确和充分,如何实现作品与人民的正确而充分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动态地把握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实践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并在人民主体的背景上把握作品对于个性的描绘和表现,并作出应有的评价。这样的批评才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才是坚持了正确评价标准的批评。 
    我想,如果我们的文艺批评也需要主旋律的话,那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