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对《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李培林等四人所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11月第二次印刷)是以问卷的方式收集的个人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做的分析。
    一.我们先来看问卷所作调查的内容(该问卷以附录方式附在书后)。
    该问卷分“甄别部分”、“问卷部分”和“背景部分”三类问题。甄别部分1个问题,问卷部分32个问题,背景部分11个。
    我将这问卷32 个问题全部录入(见本报告附录),再加上背景部分的几个问题,但是作了自己的分类:(1)对被访问者的家庭情况的调查;(2)对社会状况的满意程度;(3)对社会问题的看法;(4)世界观;(5)对阶层的判断;(6)是否觉察冲突;(7)是否有行动阶层的意识。
    从这七类问题的提法看问卷中产生的问题:
    1.仅以收入来看人的阶层是不全面的,且收入本身不仅仅是工资。
    作者仍然是以财产多少、收入作为阶层的划分标准。但是仅仅从收入这个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地位的话,收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工资,还有灰色收入,还有爱人的收入,因此要说收入的话,应该是家庭公共的收入,包括父母或子女的供养或“支援”。而家庭公共收入还因为开支的不同、日常的消费不同,而结余不同。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尽管收入较高,有的时候也会支不付出。丁克家庭可能收入并不特别多,但是由于家庭消费少,所以会比较富足。还有许多具体的情况,是否供养宠物?是否雇佣保姆?是否常去餐馆吃饭?每月去几次饭店,一般去什么档次的饭店?卖东西到什么样的商店,地摊还是超市?如到超市,一次购买多少钱的东西,一种商品的购买量是多少?如啤酒,买牛奶,买一箱,还是几瓶?这些说明你的实际的生活水平,这是阶层的真实标志,也是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
    问卷的很多问题问得不到地方,提问者不细心,会造成很大的误差。以B5为例。
    B5 .您家共有几口人(与您一起居住并在一起吃饭的家庭成员)
    “一起居住”的可能是老人,但是他(她)有退休金,现在“不在一起吃饭”的有可能是儿女,却可能需要负担他(她)的学费、生活费,如果寄宿或在国外上学,价码就更大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
    您家共有几口人,您需要负责几个人的生活费?大约数目是多少?
    2.“对社会的满意的程度”也因人的信念而异:有的人知足长乐,有的人人心不足,不能从回答看到人们是否对社会不满,是否国家政策有问题,是否对高阶层的人不瞒。
    可是在同学间的对比,同龄、同学历境遇不同,有的当了总经理了,有的下岗了,人生的参照系比较直接,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满意度,成功感或失落感。但调查中却没有此项。
    3.“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4.对于一个人的“观念”、“思想意识”,特别是“世界观”的判断,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多人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的。如果要提问的话,问卷的题目设立一定要切合实际,才能反映人的观念、世界观。
    看一个人的观念要看具体的事情,比如说他对于“享福”这个概念是怎么看的,是不用做事,吃喝玩乐,要什么有什么,还是天伦之乐,有大房子有好车等等,这个概念就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人生观。
    再比如“致富的途径”是什么?有的人就想不劳而获,骗人钱财,能够“空手套白狼”,有的人想劳动致富,就是凭我现在的手艺,哪怕这手艺别人瞧不起,可是我要是好好的做,尽心尽力地做,相信行行出状元,我会凭自己的双手做得最好,并且让我的生活也能够得到改善。
    另外成功的标志是什么?这一点在每个人心中也不一样,各个阶层的人并不是以这个阶层定为成功标准,而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
    另外对待穷人的态度是什么?不管你自己身份如何,哪怕你属于最高层,哪怕你属于最底层,你对待没有钱的人的态度是什么?认为他们笨,还是认为他们就该受穷,还是认为他们是一些不幸的人,或者因残疾,或者因为疾病,或者因为机遇不好等等?
    还有对待富人的态度,有的人认为富人就等于是坏人。富人该不该富?你看到富人出手大方,是否“眼气”,看别人开好车,住大房子,是否嫉妒,是否要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以保持心态平衡?对于富人的财富是否一律认为都是非法所得?如果人家是劳动所得,是否诚心诚意地佩服人家,是否愿意成为这种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人?
    另外一个比较实在地看待人成功与否的标准(Q18),是在你同龄的人中间,在你的同学中间的对比,你是相对是好的,还是比较差的?你现在仍然在工作,并且坐在总经理的位置,教授的位置,或者是一个局长,或者主任的位置,还是你已经下岗,已经退休了?在同学之中,这种对比会有很大的落差,最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以及他的对自己所在的所谓的阶层的认同感。
    另外,看一个人对于阶级认同的这种态度,他在道德上属于哪一类人,可以看他对公共绿地的态度,对公共设施的态度。在一个公共绿地的周围有道路,但是斜穿这块绿地可以抄近道,你走不走?有的人走了,草地上已经留下一条小径,你走不走?你对这种行为和方法是什么态度,表示愤怒?还是无所谓,视而不见?还是要求阻止人在草地上践踏?
    你在公共场合是什么表现?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是大声喧哗,还是不卑不亢,还是守规矩,还是为所欲为?对于公共事业,是不闻不问,热心,还是让干就干,不让干就不干?比如说工会工作、妇女工作、青年工作等等。
    而最能表现一个人对于阶级认同的态度,是他的生活方式。你喜欢吃什么餐,中餐还是西餐?现在一般人家好像都是早餐是西餐,中餐和晚餐都是中餐。有的人很崇尚西方,那么他就尽量的会吃西餐,有的人很喜欢自己原来的习惯,那么他就会喜欢吃中餐。而且碗筷的用法也表现的一个人的阶级认同感。越是底层的人,他的餐具是很简单的,吃饭也不会很讲究,阶层越高,或者说你认定自己的阶层越高,碗筷的要求则越高。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有小骨盘,条羹,饭碗、汤碗、要样样具备。
    5.对阶层的判断,是强迫人心甘情愿地同意提问者的分层。
    “一个国家四个世界”是存在的,它是北京、上海深圳市第一世界;大中城市、沿海地区是第二;广大农村、中等收入者则是第三;西部少数民族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为第四(见该书第83页注)。而且“7个阶层”好像也是真实的,如果纯粹按收入这样分的话,而且还可以再加上书上已经标明却没有算进去的两个阶层:退休人员阶层,他们领退休金;一个是无收入者,包括家庭妇女、学生和无职业者;我要补充的一个阶层则是黑社会,他们的收入是隐蔽的,干杀人越货违法勾当。或者还有一个阶层:吸毒者、赌徒、骗子,他们不创造财富,却大量挥霍财富。
    每个人的阶层,特别是年轻人的阶层是暂时的,在一生中阶层是会改变的。比如说一个农民工,他是一个细木工,如果他决定永远做细木工,而且他决定这一辈子就靠细木工来维持生计,那么他是对自己现在的身份和永久身份的一种认同。但是如果他是一个细木工,但他还希望做工头,由工头甚至独立做项目,那么应该说,前者是认同农民工阶层的,后者是对自己的现在的细木工、农民工身份是不认同的。一个农民如果他就打算一辈子种地,一个工人一个清洁工,他不管干多少年,他都不指望高升,就指望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工作,做一辈子到退休,那么他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否则他就是不认同,是暂时认同。因为这种身份,如果是年轻人,他的身份会改变的,态度也会变的,如果认同,他就会要求改变这种工种的现状,但是如果他不认同,他就会“跳槽”,或盼望高升、晋升。由于认同判断的标准简单的是以一种职业来作判断标准,可是人是流动的,职业也是会改换的,所以这种认同标准不可能是真实的。
    而且,问到“阶层”的问题问得太直截了当,人们的回答有的很显然不见得是真的,有的甚至是开玩笑,因为“将自己认同在‘最高层’的人员中,也有5.6%的人属于‘失业下岗和受救济人员’,有11.1%的人属于‘半技术半体力的工人’。”(第121页)这显然是开玩笑,而这些答卷人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按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想法回答的问卷都是一个疑问。而且问卷的问题又太政治化,或者说太正规,从这个答卷来看,不可能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
    6.是否觉察冲突,7.是否有行动阶层的意识
    除了同学以外,还有同事、同行、同龄人,即同代人,因为教育相同,经历差不多,同一阶层感都比邻居要强。除非这个小区全部都是一模一样的房子,否则,一栋楼里面,有大房子,也有小房子,层次不一样。我与我家的对门面积相等,我家装修了,他们家买了房,付了首期,每月付贷款,就没钱装修了,从农村搬到城里的两位老人就垫着纸壳子睡在水泥地上,连床都没有!是邻居,同样大小的房子,是同一生活档次吗?
    把高级政府官员与企业总经理、大企业董事、董事长、拥有较多雇工的私营企业主放到了最高层,但是高级政府官员应该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与私营企业考虑的是不一样的,阶层意识也是不一样的。私人企业有上亿的资产,高级政府官员有这么多资产吗?如果有,就该是贪污犯了。私人企业要纳税,政府官员,税务局要为国家收税,两者是对立关系,如果两者的意识是一样的话,要么偷税漏税,要么收受贿赂,说明两者同一?荒唐!
    尽管生活水平不同,但是我们都是新中国的公民,不需要分这种上等人和下等人!官员怎么啦,农民工怎么啦?一样要守法!要分只能分两种:守法公民和不法分子。
    如果为了看看我国的国民收入到何种成度,统计贫富的程度,贫富的差距是可以感觉到的,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可是不是问卷的问法。农民工与老板的矛盾是巨大的,矿工与矿主的矛盾也是巨大的,警察与违法者的矛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但是绝大多数像我这样的人,觉得当今的社会远离了文革时期的阶级斗争,文斗武斗,生活很安宁,生活水平比文革时好很多。有钱的是公民,没钱的也是公民,大家见面都很和气,一时半会儿还到不了“冲突”的地步。最能引起“冲突”的,倒是对问题的看法,我想,《社会冲突》的作者如果看到我这篇质疑,肯定会认为我与他们势不两立,其实我们都是社科院的同事。我真盼望能消除以上的冲突,社会和谐幸福。
    也希望作者能够真正找到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使政府能够通过政策手段改善或消除之。可惜:
    1.问卷的题目是欠考虑的,不周全,不深入,不细心,不能反映人的生活品质,因此,更不能反映人的意识状态,如果存在决定意识的话。
    2.体例不一致,表明粗心。
    3.该书认同阶层的判断标准是虚假的,分析基础是虚构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