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艺批评的坚守与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彭程 参加讨论

    
    当前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艺作品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文艺批评的面貌、格局和发展前景。 
    从总体态势上看,当前文艺批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人才陆续涌现,队伍不断扩大,学术视野和思维空间持续拓展,文章和著作数量浩繁。这些都令人鼓舞。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批评精神的衰落;批评手段的缺乏活力。 
    当前某些评论文章价值坐标模糊,审美标准含混,独立品格缺失,或唯市场马首是瞻,或沦为人情评论,对作品一味地说好,对其不足或者没有能力辨识,或者轻描淡写隔靴搔痒,而一些所谓的“酷评”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通篇尽是情绪化的宣泄,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暴力倾向明显。二者表面看来大相径庭,但同样是背离了冷静分析、公正评判的理性精神。更有一些评论文章无视学术研究所应当遵循的规范和严整,立论轻率随意,论据选取上惟我所适罔顾其他,动辄运用市场化、游戏化的语言方式,刻意营造炫目的效果。以上种种,固然有可能一时赢得读者,但却是对批评精神的损害、批评规范的扭曲,是一种自毁行为。不自重的后果便是最终失去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虽然一些评论文章有志于坚持文艺批评的学术尊严和专业标准,但却往往陷溺于本身的话语系统内,结构呆板滞重,学术话语过多堆砌,晦涩生僻,难以卒读,无法走向范围广大的读者。毕竟,文艺批评不是冷僻的学术研究,它具有引导创作、引导阅读的功能,当其丧失了这种引领作用,只能在极为狭小的圈子里传播和交流,在三两同行之间互相唱和时,尽管本身可能颇为精致,但在这个海量信息纷至沓来、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在信息的有效性而非信息本身更值得看重时,其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 
    为了改变当下文艺批评面临的这种左支右绌的局面,恢复其本来的尊严,并获得健康发展的动力,文艺批评工作应该调整自己的姿态。这种调整应该是坚守前提之下的创新,是坚守和创新的统一。 
    文艺批评担负着对文艺创作进行解析、评判和引导的职责,担负着引领读者的审美精神走向的职责,应该充分发挥文艺守护者的作用,坚持文艺批评的公正原则,坚持伦理和审美标准,在对作品进行价值评定时,不可含糊,不可丧失基本的标准和尺度,不能向权力、市场和人情低头。这一点应该是坚守勿失的。这是文艺批评的灵魂之所在,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是其尊严之所系,也是其得以发展的动力。这是“道”的层面。 
    但同时,文艺批评可以并且应该适当寻求表达形式、传播方式上的变革和创新。这点姑且称之为“术”的层面。首先,在文艺批评的文本形式上,在不牺牲对理念、观点的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的前提下,不妨尽力淡化高头讲章的色彩,力求生动晓畅,使之更具有对普通读者的亲和力、贴近感,以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佳化。读别林斯基的评论,我们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障碍,其真知灼见是通过激情洋溢、生动活泼、鲜明形象的语言而得到表达,进而感染和启发读者的。固然,伴随着学术研究分工的深入化和精细化,建立起了一套相应的表达方式、话语系统,但它们没有理由成为表达的障碍。问题往往不是出现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作为对具体范畴的概括和描述,晦涩难懂并非是它们的本质规定性。问题是不少评论家不善于将评论文章写得好看,不懂得如何才能获得清新生动的语言、疾徐有致的节奏、轻重匀称的结构。其次,可以借助当前行之有效的大众传播方式,让文艺批评走近公众,如请评论家在电视和网络上评点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这样做,固然会因为视觉传媒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产生诸如信息耗损、理念简单化、阐释表层化等弊端,但倘若能够使公众对文艺批评产生兴趣,并因此而去进一步了解作为一门科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艺批评的面貌和本质,从而能在公众和文艺批评之间,起到一种桥梁和中介作用,那么支付这种代价也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