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0月9日消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看一看今年博彩界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的热门作家,除了多年“领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之外,排名靠前的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阿尔及利亚女作家阿西娅·吉巴尔等,对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都可能有些陌生。为此,诺贝尔文学奖也遭到了某些质疑。实际上,不单单是诺贝尔文学奖,各国的文学评奖都在遭受质疑。 在中国,从1978年开始,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为先导,新时期的文学评奖至今已走过了30多个春秋。无论是奖项种类还是参评作品,都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这种态势,一方面佐证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稀释了奖项的含金量,因而受到非议。围绕当下的文学评奖话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自评选至公布结果,引发的争议一波接一波,不仅社会大众纷纷对选出的作品吐糟、调侃,亦有“圈里人”提出了质疑。实际上,近年关于文学评奖的非议屡见不鲜。只不过因为鲁迅文学奖的知名度较高,关注度较大,一时之间成为了饱受争议的“典型”。 文学评奖近些年之所以饱受争议,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评奖标准和评选机制再“不买账”。这种“不买账”一是表现为人们更喜欢用一种戏谑的姿态嘲讽获奖作品,二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相信“暗箱操作”、“潜规则”、“猫腻”在评选过程中大行其道。 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段崇轩告诉记者,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文学评奖过程中,标准是灵魂、是基石。如果评奖标准较为盲目、模糊,很可能导致评选的尺度失范,那么评选结果难以服众也不足为奇。 曾经担任过几届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评委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赖大仁对此表示赞同。此外,他还解释了人们对评奖标准不买账的又一层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越来越‘泛化’,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看法也变得复杂多元。于是,文学评奖标准也因为总想把各种艺术风格和艺术探索的作品都兼顾到,而变得不太好把握。因此,当面对类型差异很大的评选结果,人们往往会感到评奖似乎没有标准和规则,不知道是依据什么评出来的。”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相信“猫腻”的存在,这在赖大仁看来,是社会信任度下降“折射”到文学领域的一种表现。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谢有顺则认为,评委的构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些文学奖总是在强调它的程序公正、透明,但忽视了这一因素,未尝不是一种缺憾。当大众对参与评奖者缺乏信任的时候,也再难谈任何‘公正’了。”谢有顺说。 “就我所知,尽管现在很多文学评奖组委会,在评委问题上煞费苦心,设计出了建立评委库、抽签定评委等多种方式,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选出来的评委都是‘圈子里’的人。这就好比运动员和裁判员彼此熟悉,甚至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种评委构成必然会给评选过程带来许多非文学因素。”段崇轩补充道:“不同的评委构成,评选的结果肯定不一样,有‘遗珠之憾’或者‘鱼目混珠’也属正常。可长此以往,却会与公众的信任渐行渐远。” “一言以蔽之,我国当前文学奖项的评委构成,基本上是评奖机构自己确定评委队伍,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架构。评委不仅要对作品负责,还需对评奖机构负责。不难想象,树立其评选结果的公信力任重而道远。”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总结道。 “民间”文学奖:一次“自助餐”? 随着名目繁多且具有官方色彩奖项的不断设置,民间机构举办的文学奖、商业性文学奖更是遍地开花。其结果呢?这类文学奖不但在社会上毫无影响,即便在文坛上也少有人关注。甚至有人戏言道,如此评奖成了组织者、评委和获奖者的一次“自助餐”。 在赖大仁看来,“民间”文学奖之所以受到了更多质疑,关键在于其评奖意图不明确。而“官方”文学奖的评选意图明确,就是为了体现文学价值导向,鼓励文学创作,引导文学发展。谢有顺也认为,很多“民间”文学奖之所以中途夭折或者饱受诟病,其原因就在于它没有长期、稳定的价值理念,更有一些“民间”文学奖每一届都在修改章程,这不得不让外界产生质疑,怀疑其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或制造卖点,从中获得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另外,很多‘民间’文学奖由于缺少建立一种新的评奖文化的信心,过度放纵个体的艺术偏好,结果却成为‘小圈子’游戏,继而引起公众非议。”谢有顺认为,文学写作是个人的创造,而文学评奖则是一种对文学现场的检索和观察,应该最大限度地分享文学的公共价值,过度“圈子化”亦是一种误区。 尽管“民间”文学奖如今依旧难掩各种争议,但被访学者却没有因此对其未来失去期许。谢有顺认为,仅中国文学“版图”而言,一两个文学奖肯定是无法全面评价其成就。评价方式多一些,丰富一些,不是坏事。洪治纲提出,两种类型的文学评奖,都是在寻找并确立各自的艺术标准和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文学评判标准和价值选择,就这一层面而言,“民间”文学奖是多多益善的。 不能因噎废食,而需趋利避害 在社会日趋商业化的过程中,文学评奖已经不可能再像30年前那样,成为文学潮流的引领。加之近年来文学评奖公信力和认可度不断下降,文学评奖要找回失去的尊严,必须建立健全章程制度,确保程序公正,坚守自己独立的品格。 有学者认为,当下文学评奖的“乱象”以及水准走低,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文学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对此,洪治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几乎能够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扮演某个问题的社会代言角色;很多作家也因为一两篇作品的发表就改变了“命运”……这些现象都是不太正常的,文学的“功能”也或多或少被夸大了。而当社会逐渐实现市场化转型后,文学艺术才逐渐回到了其相应位置。因此,近些年来的文学获奖作品并未让人热捧,实属正常。 段崇轩认为,文学评奖的要义,在于通过评奖认真研究一下当下的文学现状,深入总结一下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另外,从作家主体角度来说,文学评奖还是有利于优秀作家涌现和发展的。用文学评奖的方式肯定优秀作家的创造,提高他们的地位,传播他们的成果,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良性机制。 “虽说当前文学评奖的一些负面因素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和导向,甚至会败坏文学风气,但一些人主张取消文学评奖也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消极态度。它虽然避免了各种争论,但绝不会因此而使文学变得更好。关键在于如何做到趋利避害。”赖大仁明确表示。 段崇轩建议,文学评奖还应该坚持“艺术第一”、“少而精”等原则。不能因题材重大、可读性强等而忽视了对“艺术性”的严格要求。在文学创作的低谷阶段,优秀作品可能不会多,此时宁可空缺不评,也不能“矬子里头拔将军”,滥竽充数。此外,文学评奖可以实行专家和读者相结合的方法,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读者参与评奖。普通读者参与往往公正、客观,有利于评奖的监督、文学的传播,促使文学评奖从“小圈子”里挣脱出来,走向广大社会和更多读者。 (责任编辑:admin) |